近日,泛海系最重要的上市平台*ST泛海的预重整程序被终结,又让渤海银行引来一波关注。
渤海银行的第六大股东*ST泛海下属的境外全资附属公司中泛集团有限公司还有17亿的债务未偿付,这让本已濒临仙股边缘的渤海银行股价,更是雪上加霜。
17亿债务恐难收回
综合近日的媒体消息来看,渤海银行的第六大股东“泛海系”恐面临强制退市。同时,*ST泛海作为“泛海系”最重要的上市平台之一,预重整程序也已被终结。
12月1日,*ST泛海发布了法院终结公司预重整暨公司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及预重整的进展的公告。公告称,公司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经调查发现,泛海控股作为上市公司已不具备重整可能,并申请北京市一中院终结泛海控股预重整程序。
由于泛海控股今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值,使该公司股票面临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自12月4日以来,已连续9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若12月13日和14日,公司股价再次连续跌停,该股股价在剩下的9个交易日内也很难重返1元/股以上。
根据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ST泛海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68.87亿元,创同期历史亏损新高。
据了解,*ST泛海是房地产行业最早一批上市公司。1994年A股上市,2016年创下营收达到246.71亿元,净利润达到31.09亿元,这是泛海最巅峰的时期。自2020年开始,房地产行业遭遇冷冬,其业绩也是急转直下,当期净利润亏损46.22亿元。2021年、2022年净利润均亏损超110亿元。不到四年的时间,*ST泛海已合计亏损超过400亿元。
虽然,*ST泛海的“暴雷”在股权结构上来说,对渤海银行的影响并不大,但渤海银行与*ST泛海下属的境外全资附属公司中泛集团有限公司还欠渤海银行17亿的债务未偿付。
这意味着,*ST泛海的“暴雷”或将给渤海银行造成17亿元的风险资产。有媒体报道称,截止三季度末,*ST泛海短期借款为56.01亿元,环比降低57.34%,同比降低53.78%;长期借款48.25亿元,同比提升111.8%,环比降低23.17%。这可能还不是*ST泛海的全部债务。
另据深交所11月30日发布的处分决定显示,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ST泛海存在多笔重大债务逾期未及时披露的情形,其中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涉及债务本金90.55亿元,占*ST泛海2020年净资产的54.53%;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涉及债务本金103.4亿元,占*ST泛海2021年净资产的178.74%。
截至三季度末,*ST泛海2023年第三季度末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08.26%,超过90%,已触发了投资者保护机制。
对于,中泛集团的17亿债务问题如何处理,《商讯·公司金融》函至渤海银行,但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任何回复。
截至6月末,渤海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75.5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7.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4%,较上年末上升了0.08个百分点。贷款减值准备253.4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了0.21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44.42%,低于监管红线的150%。
盈利能力承压
在过去六年间,渤海银行凭借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迅猛。自2017年开始,渤海银行就大力发展互联网贷款业务。2020年渤海银行的个人消费贷规模一跃成为上千亿级的体量,占个人贷款比也飙升超36%,一时之间风头无两。即使在小贷逐渐收紧的情况下,自2021年开始,渤海银行渤海银行虽逐步压降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但也仍在千亿之上。
目前,渤海银行在公司业务上,正在围绕轻型银行、交易银行转型,和零售银行的转型齐头并进。整体上来看,渤海银行近年来的盈利能力有待提高。在减费让利政策导向下,利差收窄,渤海银行的营业收入有所下滑。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6月末,渤海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324.76亿元、291.69亿元、264.29亿元、130.83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85.90亿元、86.30亿元、61.07亿元、40.99亿元。营收和净利润均是同比上年同期有所下滑。
从盈利指标来看,2020年至2023年6月末,渤海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有所下滑,盈利能力承压。同时,受减费让利及同业竞争加剧影响,渤海银行贷款收益率下降带动整体生息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致使净利差也是在不断收窄。各报告期内,渤海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为0.69%、0.58%、0.38%、0.49%;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22%、8.21%、5.64%、8.91%;净利差为2.18%、1.61%、1.45%、1.24%。
同时,渤海银行营业支出以业务及管理费和信用减值损失为主。
2020年-2023年6月末,渤海银行的营业支出为222.32亿元、187.60亿元、199.22亿元、53.60亿元。其中业务及管理费为87.71亿元、95.98亿元、103.80亿元;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为132.24亿元、86.78亿元、90.53亿元、30.64亿元。成本收入比为26.08%、32.91%、39.29%、38.69%。
今年前三季度,渤海银行的营收、净利润持续了“双降”的状态。今年前三季度,渤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93.3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8.29亿元;实现净利润49.9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98亿元;其他综合收益为1.0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41亿元。
个人存款占比不高
近年来,渤海银行资产规模保持增长,但贷款和垫款规模增速有所放缓,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有所下降。
2020年-2023年6月末,渤海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为13896.75亿元、15827.08亿元、16594.60亿元、16905.58亿元。其中贷款和垫款净额分别为8671.20亿元、9379.07亿元、9427.23亿元、9417.6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增速分别为26.17%、8.16%、0.51%、-0.10% 。
同时,2020年-2023年6月末,渤海银行的存款总额分别为7582.36亿元、8359.21亿元、8639.34亿元、9244.48亿元,较上年同期提升了17.05%、10.25 %、3.35%、7%。吸收存款的增速完全大于发放贷款和垫款的增速。
在吸收存款中,公司存款占据主导地位,占比在7成以上。近年来,渤海银行公司业务围绕轻型银行和交易银行转型,同时在零售转型的进一步推动下,渤海银行公司的存贷款规模增长面临压力。而且,即使渤海银行的业务结构进一步向零售转型,但储蓄存款占客户存款的比重仍较低,个人客户基础相对薄弱。
截至2020年-2023年6月各报告期末,渤海银行个人存款余额分别为1019.42亿元、1349.32亿元、1687.24亿元、2045.52亿元,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3.44%、16.14%、19.99%、22.66%。
内控、服务存不足
除了经营发展的方面,《商讯·公司金融》根据相关监管披露的罚单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渤海银行共收到11罚单,合计被罚金额为3355万元,有17位相关责任人对上述罚单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负主要责任。
如银保监罚决字〔2023〕8号显示,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小微企业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将银行员工、公务员等个人商用房贷款计入普惠型个体工商户或小微企业主贷款统计口径、将非小微企业划归统计口径、违规发放商用房贷款等5相违法违规行为被合计罚款1660万元;
银保监罚决字〔2023〕21号显示,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风险加权资产计算不准确、流动性风险指标计算不准确、全部关联度计算不准确、未准确反映信用风险信息、未准确反映国别风险信息、股权质押业务错报、理财业务数据错报、主要股东数据错报、大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普惠型消费贷款数据错报、投资数据错报、同业交易对手错报、数据治理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和信息系统建设不到位等13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860万元;
苏州银保监罚决字〔2023〕7号显示,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因贷款资金转存银票保证金、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不到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数据不真实、个人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220万元。
同时,消费者对于渤海银行也是“怨声载道”。有的消费者在投诉平台投诉称,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存在为其他非人消费贷款授信的行为。
有投诉人称,本人与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无业务往来,但征信显示:“2022年1月18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为其他个人消费贷款授信,额度长期有效,可循环使用。截至2023年3月,信用额度8000元(人民币),余额为0,当前无逾期。”。此为虚假信息,本人并未授权和申请此贷款。
消费者要求, 一是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立即向央行征信申请删除个人征信的记录; 二是该中心不得泄漏并立刻删除本人的个人信息; 三是该中心不得使用我的个人信息及征信报告实施小额贷款等任何经济活动、以及其他违法行为。 请尽快严肃处理!向人民银行申请修改信用,撤销此条记录。
这并不是个别消费者投诉的内容,在投诉平台发现了多位消费者对该问题的投诉。
另一位消费者称,2023年9月14日查询征信发现系统中有2022年7月11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为其它个人消费贷款授信,额度长期有效,可循环使用。第一我们这都没有这家银行,第二我也没开通授信长期有效的行为。我认为影响了我的征信,请渤海银行给予解决处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商讯·公司金融》也是函至渤海银行,但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任何回复。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