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出品的机器人,能够代替公司人力吗?

机器人将掀起房地产行业的新“革命”?

作者 | 松鼠鱼

谁又能想到,一家房地产企业,最终走上了造机器人的道路之上。

“不务正业”,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各大企业需求第二增长曲线的方向。从网易去养猪,到苹果造车,曾经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企业们,正在跨界到更多似乎毫无关联的领域之中。

让它们找寻其他方向的理由是什么?这些“不务正业”的企业们,为何会走上这一条道路。

如今,碧桂园这家老牌房地产企业,也踏上了制造机器人的行业之上,开始向着与房地产几乎毫无关联的机器人行业前行。

“不务正业”的碧桂园,

正在寻求新的增长极

很难想象,碧桂园居然开始造机器人。

作为一家自2007年就已经在香港上市的恒生指数成分股公司、《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碧桂园的此番举动显然令人意外。

但实际上,碧桂园对于造机器人早有想法。

早在2018年5月,碧桂园集团副总裁兼产城融合中心总经理刘宁在一场业内高峰论坛上透露,碧桂园计划投资智能制造领域,准备面向全球招揽智能机器人领域人才。两个月之后,碧桂园的全资子公司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在顺德正式成立。

碧桂园对于造机器人显得尤为重视。碧桂园会主席杨国强在2018年9月公司内部管理会议上高调表示,“要在5年内在机器人领域投资800亿元人民币”。

自2018年6月碧桂园深圳机器人产业园落地,7月份就成立合资子公司。而到了9月份,碧桂园又在广东顺德建立起机器人谷,同年12月份还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机器人联合研究院。短短的几个月之中,碧桂园的动作不可谓不快。

而这般快速的动作也确实为碧桂园吸引了诸多视线的注意,碧桂园跨界机器人制造,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

答案并不清晰,但对于大型房地产企业而言,当前似乎是找寻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机。除了碧桂园正在机器人领域寻找新的机会,同样是房地产巨头的恒大,也正在尝试突破汽车领域。

明显的是,房地产企业们,正在进入到一个转型寻找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机器人,就是碧桂园的那一条第二增长曲线。

即将触及的行业天花板,成为了迫使房地产企业们尝试其他领域的主要原因。

碧桂园曾经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但从整体来看,碧桂园的业务结构单一,想要寻求更高的进步,仅仅依靠当前的业务范围是无法为碧桂园提供更高的业绩增长点。

除此之外,碧桂园作为国内房地产企业曾经的增长标杆,2012年销售额476亿,2013年增长到1060亿元,增长率高达123%。但从其近几年的销售额增长速度来看,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尤其是在近两年里,增长更是几乎停滞。

行业严峻的发展形势以及不断逼近的行业天花板,让房地产企业们想要寻求快速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在这一状况之下,碧桂园想要寻求依靠机器人作为突破口,理所当然。

不过,碧桂园的梦想显然是巨大的,但想要实现“机器人”梦,并不容易。

让机器人代替人力固然很美好,

但现实很残酷

虽然杨国强所设想的这个未来很美好,但对于碧桂园而言,现实却很残酷。

无论对于哪个企业而言,跨领域进入一个行业,所需要的积累显然都是巨大的。尤其是机器人这样的尖端高科技行业,仅仅依靠金钱无法实现快速的发展。

但杨国强并不想循规蹈矩。

杨国强多次在公开场合以及内部会议上反复强调:“我对碧桂园的定位是高科技企业。”因此,他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要求博智林要在两个月就完成一项机器人项目的落地。

按照正常流程,这一要求显然并不可能。对于大部分机器人研发企业而言,机器人的研发流程长,且想要落地实现商业化的应用也极其艰难,因此众多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在目前都难以实现盈利。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制造企业波士顿动力,其靠着四足机器狗Spot Mini而在全球都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其几乎能够代表着全球尖端机器人制造的最高水准。但就是这样一家企业,曾被几次易手。在2020年年末,波士顿动力被软银以约9.2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韩国现代集团。

为什么软银舍得将这一极其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卖出,归根结底就在于烧钱。

麻省理工教授、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有句名言:“没有经历至少25年潜心研究的机器人产品,不足以商业化。”

也正是在这一句话的作用下,波士顿动力通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大量的资金投入,才到达了如今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在波士顿动力还是软银旗下的一员时,软银为波士顿提供了3700万美元开发出了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商业化机器人Spot Mini。

反观碧桂园,杨国强想要将房地产行业那种商业模式套在机器人研发上,显然并不现实。

从2018年7月成立到今天,博智林的团队已经从70多人壮大到了3000多人,机器人业务也不止局限于建筑机器人,还涉及了清洁机器人、餐饮机器人多个品类。

但是如此快的研发速度,在质量上,碧桂园的机器人又达到了什么水平?

根据碧桂园2020年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包括机器人制造、机器人餐饮、现代农业和酒店经营等业务在内的资产,2020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7.89亿元,同比下降4.3%。主要的收入依然来源于房地产销售,占据了全部收入的97.3%。

同样,从中报中也间接透露了,如今碧桂园的机器人业务正处在尴尬的境地。在中报上显示,碧桂园目前有在研机器人50款,其中仅有35款投放工地进行过实际测试,而仅有极小部分在一些项目上获得使用。而截止到2019年,碧桂园共有超过2500个项目,35款投放测试的数量显得微乎其微。

可以想象,目前碧桂园的建筑机器人业务,表现并不理想。

虽然靠着重金砸入,吸收了大量的科研人员,但显然碧桂园的算盘并没打好。从房地产本质上的运转模式而言,主要依靠着资金的高周转来实现快速扩张。而碧桂园想将这一模式套在机器人研发上,显然并不合身。

从2018年至今,碧桂园仍然没有拿的出手的建筑机器人,唯一长期运转的,仅仅只有园区食堂中,那运转着的厨师机器人罢了。

“碧桂园”牌机器人,难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机器人行业显然是一条极具潜力的赛道,而碧桂园想要走的这一条路线,也并非没有未来。随着智能化的时代来临,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机械化设备将不断替代传统人力制造。

但对于碧桂园而言,这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想要强行进入这一行业,显然有点“难”。

首先问题在于碧桂园缺乏对机器人研发的经验。

即便是投资巨额资金,聚集大量研发人员,想要研发出一款能够实现正常商业化的机器人,都非常艰难。这点能够从波士顿动力这个鲜明的例子能够看出来,研发机器人仅用两个月就实现落地是不可能的。

而这一现象也反映在了博智林极不稳定的管理层上。2020年2月底,碧桂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组织架构的调整,博智林的执行总裁张志远被调任为湖南区总裁。而这,已经是博智林在两年里第三次发生高管变动。

管理层的频繁变更,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碧桂园以房地产为主的管理层与博智林的技术管理层之间观念的冲突,而向下,则将影响到整个博智林的未来发展与稳定。

不仅如此,想要搭建起以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商业闭环,也并不简单。在碧桂园所设想的版图中,想要搭建起覆盖多个方面的智能机器人生态圈,但这一生态圈的建立以及产品的实现,这需要碧桂园能够拿出可以保证正常使用的机器人产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博智林并未有一款建筑机器人能够实现真正的商业化,仅有餐饮机器人在碧桂园的内部食堂中运作。

理想与现状,

往往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杨国强能够从包工头一路走到千亿地产公司的总裁,在背后无疑与其强势的管理手段与大胆的革新胆识有着很大的关联,但在机器人制造上,一昧的低头前行,无疑是走不通的。而碧桂园会如此朝着机器人行业乱撞,显然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当前这个不断受到新技术冲击的现实之中,碧桂园向着高科技产业进行转型,也反映出了传统企业也正在积极拥抱科技技术。在此同时,也反映出了双方之中那巨大的认知偏差。

对传统企业来说,拥抱科技,与新技术融合,是未来想要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如若不能放下身段,重新学习,反而想要依靠曾经的经验来强行发展,这必然将走进一条死胡同。

无论是想要转型成为高科技企业,还是想要靠着机器人赋能房地产业务新的想象力,急功近利都将会使得巨额的投入前功尽弃。而放在碧桂园身上,一昧向前的弊端已经出现。

可以预见的是,在短期之内,碧桂园的“机器人梦”无法实现,但在不远的未来,建筑机器人也许将在房地产行业之中掀起一场新的“变革”。

本文来源:松果财经,如需转载松果财经原创文章,请点击公众号菜单联系我们!

????

????

如需转载及商务合作,请添加小助手微信联系我们!

往期推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松果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冉笑宇 )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和讯名家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文/标准排名助理分析员 王雪翊责任主编/袁悦终审/惠吉华因财务及绿色指数不佳,明发集团未入围《2020中国房企绿色信用指数TOP50》榜单。2021年1月18日,明发集团(00846.HK)复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