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打响“第二城”保卫战

图片来源:芜湖新闻网

“在省内,合肥越跑越远,与我们差距不断拉大。而我们对省内其他地市的领先优势却在缩小,长三角发达城市对芜湖的虹吸效应也在日趋显现。”不久前,芜湖市市长单向前在“新春第一会”上直言。

紧接着,安徽省政府发布关于2021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其中,“芜湖”被提及17次之多,远高于除省会合肥之外的滁州(5次)、马鞍山(8次)等其他省内城市。

一边是“标兵”更远、“追兵”渐近,另一边,是安徽省级层面首次明确其“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

危与机并存之下,“芜湖正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发展态势”“目前芜湖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实无法与诸多的战略定位相匹配”“靠存量稳居老二的日子不会长久”……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

以新年首会为标志,芜湖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确定为“一号工程”,“发起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的第一攻势”。

直面“第二城”危机,芜湖该何去何从?

追兵渐近

近几十年间,合肥和芜湖经济实力基本稳居安徽省内第一、第二的位置,“第三城”则一直竞争激烈。不过,芜湖如今的“第二城”地位,正遭遇巨大挑战。

2010年,合肥GDP已逼近3000亿元,芜湖GDP也迈过千亿门槛,约为其二分之一。除此之外,安徽省内其余城市GDP均在百亿级徘徊。彼时,安徽16座城市经济总量前五位分别为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阜阳,滁州排名第七。

这种梯队严重分化局面,在2019年被“搅局者”滁州打破。

这一年,滁州在省内经济排名连升两位至第三名,以超过1100亿元的GDP增量,连超此前你追我赶的第三、四名——马鞍山和安庆,率先打破安徽“第三城”的争夺“混战”。

滁州不仅以近3000亿元GDP上位安徽新的“第三城”,更将与芜湖的差距缩小到709.16亿元,比上年二三名之间1300亿元左右的差值,直接缩减了近一半。

与此同时,“第二城”芜湖与省会合肥的经济总量差距却越来越大。

2019年,芜湖GDP为3618.26亿元,合肥GDP为9409.4亿元。与距离万亿仅一步之遥的合肥相比,芜湖总量不及合肥一半。

从近10年GDP增速走势来看,2010-2014年间,芜湖GDP增速一直高于合肥和滁州,位列三城之首,此后则一路放缓。

2015-2016年,合肥GDP增速短暂领先两年后,滁州一举拿下三城增速之首,并在2017-2020年持续四年至今。

2020年,在“黑马”滁州与强省会合肥的前后夹击中,“第二城”芜湖的危机更甚。

这一年,芜湖GDP总量占合肥比重为37.4%,与2015年(43.4%)相比,差距扩大6个百分点。

身后,滁州已然步步逼近。2020年,滁州GDP占芜湖的比重为80.8%,与2015年(53.1%)相比,足足缩小27.7个百分点。

增速方面,芜湖2020年GDP增速(3.8%)不仅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3.9%),更是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跌落至8名开外,而滁州(4.4%)、合肥(4.3%)仍然保持在全省增速前两位。

前方是望尘莫及的合肥,身后是连续两年跑出全省GDP增速第一的滁州,作为安徽“双核”之一的芜湖,还能否守住“第二城”的位次?

问题在哪

问题出在哪?

2020年2月,芜湖市统计局曾在《2019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中分析指出芜湖经济运行存在的三大问题:转型发展任务依然较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新开工大项目带动不足。

文中列举一系列具体数据,直指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短板:2019年芜湖服务业增速比全省低0.6个百分点,比合肥低0.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比合肥低18.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8位;2019年12月末,全市18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下降企业达650家,占全部企业数的34.6%;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61个,同比减少153个,计划总投资下降22.8%,完成投资下降28.4%……

此前,2019年3月发布的《中共芜湖市委关于十届省委第五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还透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问题已经引起安徽省委巡视组关注。

直到2021年,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省内兄弟城市招商力度持续加大的同时,芜湖的招商力度却在减弱。”芜湖市投促部门负责人在新年首会上直指,“招商引资没有休止符,靠存量稳居老二的日子不会长久”,芜湖要克服当前的自满和懈怠心理。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芜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的明显差距——

数量仅是合肥、宁波的三分之一,青岛、苏州的四分之一;从质量上来看,近半数企业无有效发明专利,一半以上没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0%以上没有升规。

反观滁州,2020年一举包揽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三项全省第一;全年集中开工重点项目309个、总投资1929亿元,均居全省第一,赶超势头异常迅猛。

产业之外,“人”的问题也十分严峻。

安徽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合肥、芜湖、滁州三城常住人口分别为818.9万、377.8万、414.7万,经济总量第二的芜湖,人口却最少。

不仅如此,城叔查阅历年《芜湖统计年鉴》发现,在2009-2019年的十年间,芜湖人口机械增长值均为负数。也就是说,芜湖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

面对这些,芜湖显然“坐不住”了。

就在新年首会召开前,芜湖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相关市直部门负责人等60多人开启新春首次集体调研,两天行程450余公里,跑遍全市20个代表性重点产业项目,意在查问题、找差距、谈不足。

集体调研后,芜湖以“双招双引”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市长单向前明确:“从现在起就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当作芜湖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要发起经济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的第一攻势。”

直面“第二城”危机,芜湖吹响“开场哨”。

借势发力?

芜湖的危机感,不仅源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也与安徽乃至整个长三角区域发展格局有关。

在长三角,随着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加快,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芜湖该何去何从?——当地官方媒体发出如是反问。

有当地干部在新年首会上直言,“过去滁州向芜湖学,现在滁州发展好了,我们也要谦虚地向滁州学。”

同为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叠加成员,在借力区域融合发展这件事上,芜湖对滁州无疑是“眼红”的。

南京都市圈示意图 图片来源:芜湖新闻网

滁州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么做到的?

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曾给出答案:在南京等先发地区的辐射带动下,滁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长足进步,这也更加坚定了滁州市深化宁滁一体化发展的信心、决心。

早在10多年前,滁州就提出“主动接受辐射、实施东向战略”的口号,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等方面向沪苏浙看齐。

多年来,宁滁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基础设施、产业、科教等方面合作都取得显著成效。而随着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的设立,滁州态度鲜明地提出“大江北”战略,宁滁深度融合由“过江牵手”转变为“拥江合作”,两地联系也更加紧密。

本月初,《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的都市圈规划,新一轮利好就在眼前。

滁州亦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来安、全椒撤县设区,优化南谯、琅琊区划设置,形成滁来全一体的主城区”。区划调整一旦获批,滁州主城区将与南京实现“无缝对接”。

眼下,芜湖也迎来重要机遇。在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明确提出“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这也意味着,未来五年,芜湖将获得更多政策、资源支持。

夹在两大都市圈之间的芜湖,如何借势发力,提升自身“存在感”?

在观察人士看来,“芜湖只有产业发展能有竞争力、创新能力更上一层楼、城市品质更加高端化、人才储备更加丰富多元,才能在区域一体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显然并非易事,但芜湖只能迎难而上。

(责任编辑:徐帅 )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经济新闻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在各类数字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房产企业如何搭乘数字营销东风,实现品效齐飞?去年双十二期间,作为杭州本土开发商,众安集团联合巨量引擎平台发起“众安1212给利众房节”营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