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新规”来了 地产高杠杆还有路可以走吗?

在杠杆原理的经典论述中,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杠杆的魅力就像秤杆与秤砣,小小的秤砣,却能力压千斤,即四两拨千斤。

而在现实生活中,将杠杆运用的出神入化比比皆是,许多大佬之所以对金融、房企趋之若鹜,也就在于其中的高杠杆属性,谁不想快速做大呢!

比如马云的蚂蚁集团,通过ABS(资产证券化)进行表外融资,可以形成上百倍的高杠杆。

而马云抨击的银行当铺思维,其中优质抵押物就是房地产。

房地产抵押之后贷款就形成了杠杆,包括土地抵押、在建环节的开发贷、预售环节对应的按揭贷款,而同一资产的反复抵押,就形成了高杠杆。

房企利用少量自有资本,就能撬动数倍价值的房地产项目,从而获得规模与利润的快速提升。

例如,根据现行《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开发商只需缴足土地出让金、开发建设至工程总投资的25%便可取得预售许可证,推盘销售回笼资金,继而可以把资金再投入到拿地和开工。

但杠杆也是最容易折断的。

一旦加的杠杆太高,很容易导致流动性出现问题,因此往往说,房企最核心的属性还是金融属性,现金流是第一生命线。

今年的富力地产、恒大地产事件都是很好的佐证。

近期有新闻曝出,在十分严峻的回款压力之下,富力把目标客户对准了自家员工,推出“25周年感恩回馈”活动——员工购房最低75折。也就是说,以一套总价为500万元的房子为例,富力员工在年底前一次性付款至少可以省下125万元。除了开源还得节流,此前还被曝出2021年将裁员30%。

此前的8月24日,恒大集团向广东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恳请支持重大资产重组项目的情况报告》,希望政府协调推进恒大地产借壳深深房A事项。《报告》显示,恒大集团有息负债8355亿元,在128家金融机构借款2323亿元,其中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农业银行(601288,股吧)、浙商银行等借款余额均超百亿。如果不能完成重组,可能导致现金流断裂,进而产生金融系统性风险。

历史的金融危机往往源于房地产泡沫,美日教训历历在目。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热钱涌入与政策宽松的背景下,房地产泡沫持续膨胀,随后又由于货币政策转向(1989年起连续加息)、土地政策收紧(1992年出台“地价税”),导致地产泡沫全面破裂并传染至金融系统,日本经济自此一蹶不振。

21世纪初,美国的低利率环境、金融管制放松与金融创新活跃,也诱发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出于对通胀和地产过热的担忧,美联储开始连续上调基准利率,反而造成房价螺旋式回落并引发次贷危机,全球金融体系都受到波及。

于是,“三道红线”出炉。

8月20日,住建部和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据悉参加座谈会的房企共有12家,分别为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新城、中海、华侨城、绿地、华润和阳光城(000671,股吧)。会上给重点房企划定了“三条红线”: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大于1倍。

根据房企半年报数据显示,三线红线都触及的就有恒大地产和富力地产,此外还有融创、绿地和中梁。

监管要求房企提交反馈,包括一年内如何降档、三年内如何全面完成符合“三条红线”的调整,若未达标,监管层将要求金融机构对相应房企的全口径债务进行限制。

可以说,“三道红线”是对房企端融资限制高杠杆,但杠杆不只存在这一端,还有银行和居民。正如10月潘功胜副行长在金融街(000402,股吧)论坛上曾提出研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居民债务收入比、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这三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几乎逐季攀升,2020年中已较2012年翻番,尤其是以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分母衡量的居民杠杆率已达127%(2019年),全球对比相对偏高,且已接近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的高点。另一方面,在“双循环”发展的大格局下,消费是基石,地产过度繁荣对消费的挤出、制造业成本提升都带来极大挑战,房地产泡沫灰犀牛风险值得警惕。

于是,房地产贷款“红线”来了!

12月3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将法人银行分为五档,根据各银行所处的不同档位,对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设定上限。其中,前者最高不超过40%,后者最高不超过32.5%。

可以看出,本次为总量性的信贷控制政策,既约束房企开发贷,也约束购房按揭。但据专家分析,相对已经比较严格的房企融资审核,本次主要针对的是居民按揭贷款。在此政策影响下,银行预计将小幅收紧个人按揭客户的审核门槛,客户挑选会更加优中选优。

另一方面,在房地产贷款上限的考核目标下,银行未来或将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型企业、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总之,无论是“三道红线”,还是本次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最本质的改革就是地产去金融化,去杠杆化。

而在新的监管下,融资新政打破行业路径依赖,房企应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并且市场估值体系也将重塑,从过去追求爆发转向具备持续健康发展能力的房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海博财经档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和讯名家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就是看金融或政策。一点不假,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是对楼市的直接影响,这也是老百姓(603883,股吧)非常关心的话题。  2020年的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