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抗疫女医生艾芬和爱尔眼科的医疗纠纷在新年伊始发酵,A股2021年首个交易日,爱尔眼科股价大跌超9%,市值从3000多亿元跌至周一收盘的2800亿元,单日市值蒸发超200亿元。
据艾芬方面自述,2020年5月,她因视力明显下降,经熟人介绍前往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治疗,经检查,该院副院长王勇称其右眼患上了白内障,建议她换多焦晶体。随后,艾芬接受了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摘除了右眼晶体,植入了爱尔眼科医院提供的右眼人工晶体,手术大约花费2.9万元。10月23日,她突然发觉右眼像“被布遮挡住了一样”,右眼左下角视野缺失。爱尔眼科对其诊断为右眼视网膜脱落。艾芬自身的眼部情况,集高度近视、外伤史、白内障于一体。
1月2日下午,艾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爱尔眼科在术前对其眼底的检查并不仔细,以致延误发现及治疗视网膜脱落的时机。她质疑爱尔眼科做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动机是为了多收钱。
而针对艾芬所称“爱尔眼科手术致其右眼视网膜脱落几乎失明”的消息,1月4日,爱尔眼科发布了艾芬诊疗过程的核查报告,称“艾芬右眼视网膜脱离与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高度近视是导致视网膜脱落的高危因素,并称不存在未经过眼底检查就进行手术的情况。
爱尔眼科在核查报告中表示,按照《眼科学》(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关于白内障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说明,结合艾芬女士的术前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后者无手术禁忌证。
“艾芬女士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视网膜脱落发生在白内障手术5个月后;术前眼轴29.06mm,属高度近视,是视网膜脱落的高位因素。经核实,艾芬女士右眼视网膜脱落与本次白内障手术无直接关联。”爱尔眼科这样表示。
爱尔眼科认为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在本次诊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仅有术后第一天的复查记录;二是未明确交代术后复查时间;三是术后其他时间的复查未挂号,也未作病例记录;四是主诊医生未按医院规范规定及时上报不良事件。
有眼科医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进行白内障手术前,需要明确患者眼底有无问题;对于是否适合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也需要权衡患者视力恢复概率情况而定。
“避重就轻,混淆视听,管理混乱,推卸责任。”1月4日,在看到爱尔眼科的核查报告后,艾芬再度这样对媒体表示。
“我们的核查报告写得比较清楚了,艾芬进行的白内障手术是符合手术适应证的,因此是进行过术前评估的。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有眼底疾病并不是白内障手术的主要禁忌证。另外,艾芬是术后5个月才发生视网膜脱落的,该脱落与本次白内障手术并没有直接联系。”1月4日上午,爱尔眼科董秘吴士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另有眼科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术前最该做的是广角眼底照,散瞳查看眼周是否存在变性区。如果做了广角眼底照,涉及到的爱尔眼科责任很小,如没有的话,责任可能会比较大。第一财经记者从艾芬方面了解到,爱尔眼科未进行过该项检查。
爱尔眼科2009年作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公司之一。受益于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的巨大需求,爱尔眼科上市11年来市值一路飙升,从最初的不到百亿升至近期超过3000亿元,2020年一年内市值增加就超过1800亿元。
在爱尔眼科营收来源中,白内障手术属于公司收入前三的业务。2020年上半年,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41.64亿元,其中,白内障手术业务实现营收6.2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6.19%,公司的解释是“疫情影响白内障项目手术服务的开展所致”。
2020年前三季度,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85.65亿元;第三季度,公司营收超过44亿元,环比接近翻番,净收入8.7亿元,毛利率接近50%,净利润率超过23%,投资回报率接近20%。
不过,近年来推动爱尔眼科业绩增长的因素更多是来自于并购对资产表的驱动,而非其业务本身的增长。2020年的疫情并没有阻止爱尔眼科的收购步伐。根据第三季度财报,爱尔眼科6月收购的30家医院已于7月1日被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并购基金的运作使得爱尔眼科能够持续保持高增长并在全国迅速扩张。爱尔眼科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拥有3家上市公司、600余家眼科医院及中心,中国内地年门诊量超1000万人次。
并购基金模式运行的主要思路是公司与财务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联合在体外设立并购基金,并通过并购基金收购、投资医院的方式进行体外扩张;并购基金旗下的医院业务成熟后,可通过现金交易、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等方式注入上市公司,医院资产并表可大大提升上市公司的营收与业绩增速。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4年起,爱尔眼科参与设立的前海东方、湖南中钰、南京安星、亮视交银、亮视长银、亮视长星、亮视晨星等7家专用于收购医院资产的并购基金的募资额合计就达到了72亿元,爱尔眼科对并购基金的投资金额预估合计为12.68亿元,这意味着爱尔眼科用12.68亿元撬动了72亿元的杠杆。
以2018年1月爱尔眼科的一笔17.2亿元的非公开募资来看,认购方包括爱尔眼科实控人陈邦、高瓴资本、信诚基金等,非公开发行募资用途包括9家眼科医院收购项目。本次交易中,9家医院100%股权作价合计为8.235亿元,整体回报率约为120.78%。
有观点认为,并购基金起到了放大募资能力的作用,能成为爱尔眼科这类医疗服务企业高速发展的助推器。这主要是由于眼科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的依赖程度高,可复制性较强,这一赛道很适合并购扩张。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并购基金作为一种体外融资工具,本身存在较大的隐患,比如当并购项目出现意外时,是否提供“兜底安排”。
法国欧瑞泽基金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亚太中国区总裁陈永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对健康医疗服务的需求很大,资本向私立医院的扩张也是正常的,关键是从业者对自己的约束,以及监管者对从业者的约束是否到位,资本应该发挥正向的作用,依靠科技的力量,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而不能搅乱行业自身的规律。”
陈永岚强调,医疗领域的投资有其特点,投资周期要比其他行业来得更长,对于技术专业性的要求也更高。以眼科手术为例,主要分为“眼前”和“眼后”手术,“眼后”手术的技术门槛更高,相应的医生人才资源和高科技医疗器械设备也更有技术含量。
2020年,由中投公司、法巴银行和欧瑞泽基金共同发起的中法合作基金以8000万欧元投资了荷兰眼科研究中心DORC,DORC是全球排名前三的玻切手术设备仪器提供商。陈永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眼底治疗市场的规模预计可以到上亿元。“这是基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的患者的潜在需求的增加,中国是潜在患者规模最大的国家,视网膜病变的潜在患者人口就在1亿左右。”陈永岚说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