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涨停“输给了”频繁减持 中原证券7天大涨近50% 却遭股东频频甩卖

  近段时间,多只券商股经历普涨,更有券商股在过去7个交易日区间涨幅约为50%,但遭公司第二大股东持续减持。

  中原证券1月5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第二大股东渤海公司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减持公司股份9285.77万股,占其目前持股比例约20%。值得注意的是,渤海公司刚刚在今年1月2日完成了一轮减持,套现4.4亿元。

  自2019年开始,渤海公司陆续减持所持中原证券股份,持股比例从14.83%降至9.3%。中原证券相关负责人早在2019年就曾公开表示,渤海产业基金是作为财务投资进入的,在依法合规的情况下退出,是正常的投资行为。

  近段时间来,中原证券等多只券商股涨幅明显,从2020年12月25日至今年1月4日,6个交易日的区间涨幅超过50%,虽然1月5日下跌1.17%,但早盘依然保持了一段时间涨停板。

  渤海公司再度减持中原证券股份

  中原证券于1月5日晚间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5%以上股东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渤海公司”,代表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持有公司股份)计划自本减持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超过9285.77万股,且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减持价格根据市场价格确定。

图片
图片

  至1月5日公告披露日,渤海公司持有中原证券无限售流通股4.3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约9.30%,均为IPO前取得,已于2018年1月3日解除限售。

  近段时间以来,包括中原证券在内的多只券商股大幅上涨,中原证券自去年12月25日以来7个交易日中实现3个涨停,区间涨幅接近50%,1月5日收盘价7.63元。

  2020年12月29日晚间,中原证券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经公司自查,并向公司控股股东发函征询,确认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公司控股股东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函证,本公司、公司控股股东确认不存在涉及本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上市公司收购、债务重组、业务重组、资产剥离、资产注入、股份回购、股权激励、破产重整、重大业务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重大事项。

  渤海公司刚套现4.4亿元

  就在渤海公司本次减持计划之前一天,中原证券刚刚披露其减持完成的结果。

  公告显示,渤海公司于2021年1月4日称,自2020年7月6日至2021年1月2日,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77381316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约1.67%。此时减持计划时间区间届满,减持计划结束。

  中原证券于2020年6月11日披露了《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集中竞价减持股份计划公告》。渤海公司计划自股份减持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超过77,381,414股,且在任意连续90日内,减持股份的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减持价格根据市场价格确定。

  据悉,渤海公司的减持价格区间为5.11—6.60元/股,减持总金额4.4亿元。从12月25日开始的这轮上涨中,中原证券开盘价5.09元,最高价8.49元,均价6.95元,而其减持的最高价都没超过本轮暴力上涨的均价。

  据中原证券公告,渤海公司自2019年9月份开启减持之路,在2019年9月30日至2020年3月27日之间,减持829.93万股,减持比例为0.18%;2020年7月份至2020年12月份,减持了2519万股,减持比例为0.54%;自去年7月份至今年1月份,中原证券减持7738.13万股,减持比例为1.67%。

  公开信息显示,在2019年初,中原证券相关人员就曾表示,渤海产业基金是作为财务投资进入的,在依法合规的情况下退出,是正常的投资行为。该人员还强调,这并不代表对中原证券未来不看好,因为渤海公司持有中原证券股权时间已很长,若不看好可能早就退出了。

  去年7月31日,中原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以4.71元/股发行7.74亿股,完成了36.45亿元的再融资。这也是中原证券2014年6月香港上市和2017年1月A股主板上市以后,在沪、港两地资本市场进行的第四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融资安排。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商业报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1月4日深夜,贝因美发布了多则公告,指出其于2020年12月31日收到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的告知函,后者与宁波信达华建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贝因美集团拟将其所持有贝因美的5500万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38%)无限售流通股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转让予信达华建。(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