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园、李晓西、韩广斌畅谈2021年投资:消费和科技赛道 迎接财富到来

  “价值·新思”2021红周刊投资峰会在12月20日于北京成功举办,在圆桌论坛上,《红周刊》执行主编谢长艳与《红周刊》荣誉顾问、深圳市林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园,华泰柏瑞基金副总经理兼基金经理李晓西,深圳市新思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广斌共话2021年投资方向。

  林园说,2020年板块轮动行情验证了牛市初期判断,当市场的防范心理减弱(表现为波动平滑)后,牛市的趋势就会蔓延开来。他秉持一贯的风格——满仓以待。

  李晓西说,聚焦高质量成长股是有机会挖掘出长期的投资机会的,而且即便有黑天鹅出现也是可以穿越的。

  韩广斌说,结构性牛市一定会来,而识别能给投资人创造回报的卓越公司的简单方法是:像在人群中找“姚明”那样去找数千家公司里的卓越公司,“不会超过100家”。

  万亿级理财和保险资金“等待”入市

  投资要围绕有定价权的公司展开

  《红周刊》:我们先从李晓西总开始,据您观察,2018年以来A股市场有哪些比较大的变化?

  李晓西:我觉得主要有三方面明显变化,一是我们财富管理行业在走向成熟与机构化,很多金融产品都会变得更加标准化。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2018年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将近32万亿,其中有22万亿是非保本的,当时公募基金中权益类基金(股票基金及偏股混合基金)的规模不到两万亿,如果非保本理财中有10%的份额转到权益市场,就等于公募基金的权益类规模要翻倍了。财富管理市场十分巨大,除了银行理财,还有保险(目前规模将近20万亿),所以这个市场的规模就摆在那里。

  二是养老金市场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我们国家在养老金税收制度方面,给予在职员工一定的免税额度,或者免税优惠来推进个人养老储蓄,那么这个市场将是巨大的。如果说美国养老金是从100到101,是微小的量变,它已经很成熟了,那么中国则是从0到1的质变。未来,公募基金是养老金的重要投资方向。

  三是从我国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理念和体系来说,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红周刊》:您在投资中强调公司要有定价权,这类公司有什么特点?

  李晓西:举个例子,公司定好了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后,基本不受外部的影响。相反的例子是大宗商品如钢铁、煤炭、石油,这些商品是全球性的,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较难拥有这类商品的定价权。我们要找的标的,在很大程度上你可以说是垄断也好,或者客户粘性也好,最终定价权在公司。就算你在别的地方找到替代品,转换成本可能会特别高。这类公司即使遇到了经济危机,遇到了市场的大幅波动,包括2008年、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4年的欧债危机,以及2020年的疫情,是可以穿越危机的。也只有这类公司,才有可能真正给我们提供持续稳定、可复利增长的回报,其他缺乏定价权的公司极有可能长期下来投资回报不高。

  在4000家公司中找到那100家“眼球公司”

  最简单的识别方法是“发现”人群中的“姚明”

  《红周刊》:晓西总所说的公司好多都是目前跑出来的头部公司,韩广斌总之前接受《红周刊》采访时也提到市场里的钱越来越聚焦头部公司,接下来请韩广斌总谈一谈注册制下的头部公司价值。

  韩广斌:大家知道价值投资是关键,我就不在这里重点展开了。其实,投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注“眼球公司”,目前市场有4000多家公司,能吸引眼球的公司不会超过100家。在发行注册制之下,公司多到看不过来,有的公司连名字都没听过,这个时候市场很可能会把注意力聚焦于头部公司。头部公司不一定是大公司,还可能是数一数二的细分公司,第三名以外就没人看了,如果有基本面支撑,就比较容易走出来。

  《红周刊》:您2021年重点关注的头部公司都在哪些方向?

  韩广斌:比如手机行业,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在欧洲,三星被中国手机企业“围殴”,虽然华为受到制裁,但是手机产业链跑不出中国,把华为摁住,其他的又起来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三星各方面的产业链虽然比较全,但未来两三年,在手机方面会被中国公司打败。不过,中国企业起来之后可能又会被美国制裁,因此要适时纠错。

  投资,不能想着一劳永逸,还是要适时纠正,选择天时地利人和,前瞻一点。如果你真有这种思维,你是不会焦虑的。我们基本上不纠结,纠结一定有问题,要解决纠结在哪里,股票不太对,那你就研究原因。或者组合不太对,或者杠杆太高了。这么多年,我们基本上不用杠杆,年化百分之几十的回报,除了2008年和2018年亏钱,别的时候没亏过。做投资,就要把风险控制好,天生要厌恶风险,不要想一下几十倍,所谓“慢就是快”就是这个意思。

  《红周刊》:您喜欢投资卓越的企业,因为这个企业在走向伟大或已经变得伟大了吗?

  韩广斌:我们说“卓越”很少说“伟大”,你说一个东西很伟大的时候你就被它框住了,定为“卓越”比较好一些。任正非的理论就是熵增和熵减的理论,熵减就是往好的方向走的企业,我们讲就是跟运气好的在一起,华为的运气最好,如果(上市且)不是很贵就买它。卓越不等于伟大,每个企业都有生命周期,我们在企业处于熵减的状态下参与,把组合优化,这个时候就属于不会输的状态,中国的卓越企业不会超过50家。投资有时候很难做,需要在全球七八千家公司中做选择;有时候也很容易,姚明很高,你一眼就看出来了,聚焦在真正的卓越公司上就不太容易出错。

  牛市初期是“疗伤期”

  我们的操作方式是颠覆性的

  《红周刊》:谢谢韩总。林园总一直强调当前是牛市初期,那么2021年会有全面牛吗?

  林园:现在有一些特征,比如板块轮动,很多人因此赚了钱,基本上都是板块龙头公司轮番表现,这就是牛市初期的迹象。我们把牛市初期叫作“疗伤期”,因为大家在熊市中受伤(亏钱)需要慢慢疗伤,这就需要龙头公司带热市场,我们看,许多龙头公司基本上都在创新高,这就是牛市初期的迹象。但是,大部分公司还在持续下跌。

  牛市初期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们不做判断,也判断不了,大概率是往牛市方面推进。牛市初期还有一个大的特点,它的波动性非常大,包括一些龙头公司,会反复,但是在股市挣钱的人不断增加,就会慢慢地平复这种波动性。这是全球规律。

  《红周刊》:波动平稳了就是进入全面牛市的信号之一吗?

  林园:对。防范心理减弱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跌也跌不到哪里去了,牛市的趋势就蔓延开来。这还需要时间,疗好伤以后,人的积极性才高。

  现在市场一涨,就有很多说“这是在割韭菜”,我觉得挺好笑的。

  《红周刊》:在牛市初期,资金往哪个方向流?

  林园:牛市初期,这一段时间还会往龙头流,不管你服气不服气。

  《红周刊》:您关注的还是医药消费?

  林园:我们对周期性行业没有办法应对,炒股的人做12个月的投资决定,不做长期打算的。因为它在往牛市方向发展,比如说2008年到现在的熊市,我们的操作方法是颠覆性的,熊市我们可能就是守株待兔,跟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既然定义它为牛市初期,实际上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扩散。

  《红周刊》:因时而异。

  林园:不局限。

  《红周刊》:有投资者问,如果中药也被纳入药品集采的话,会不会给中药龙头的估值带来压力?

  林园:集采对中药影响不大。中医药是辅助治疗,它不是必需品,但是让你活得更舒适,老年人愿意在这上面多花钱的。年轻人不会想调理养生的,养生的差不多都是老人,可能接近50岁的就开始养生了,你不用教他。因为这个时候身体就有反应了,很多方面会觉得不如以前舒服了。我们认为这是个约4亿人规模的市场,还会逐步扩大——这就把所有的风险都给规避掉了。

  食饮和医药机会遍地

  我们超过五成的仓位在消费

  《红周刊》:其实,李晓西总对医药也有研究,您专门提到了医疗服务外包CRO(CXO)行业,这些行业有哪些比较优势?

  李晓西:从全球角度来说,医疗服务业绩的波动性远比创新药小得多,因为创新药永远都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而CRO、CXO更多的是做流量,就是只要订单完成就会收到钱。为什么全球的CXO医疗服务外包会转移到中国来?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成本,如果美国药企自己内部做医疗服务,比如临床,一个工程师的成本一年下来大概45万美元;如果外包给美国本土的或者欧洲的医疗服务外包企业,一个人的成本大约为25万美元;如果外包到中国,大概是10-15万美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二是我们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医药专业人才大幅增长,能够为医疗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提供支撑。三是,我们国家医疗服务外包行业的效率很高。比如员工经常加班加点,项目完成周期比较短;又如,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多,病症也多。所以对于医疗服务外包行业,我觉得是有比较长期的一些机会。

  我们做投资寻找的是确定性,往后看五年或者更长时间,如果每年都有20%~30%的增长并且是确定的,这就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在公募基金行业,年化收益率达到20%,可能就是全行业排在最前面的管理人之一。

  《红周刊》:接下来我们再聊聊消费行业的投资机会,韩广斌总说,不论什么时候新思哲都会给消费股留有一定的仓位,您具体说说吧?

  韩广斌:投资最终要战胜的是通货膨胀,消费是刚需,中国这几年也跑出来不少好的消费股,但是某些行业估值太高了,可我们还是会留一定仓位。比如,我们觉得中国有些婴儿奶粉也还可以。我们会沿着消费升级主线找一些标的,不做消费降级的,像茅台那样卖的贵还买不到的消费股就要重视起来。

  在中国做投资很幸福,14亿人的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单一大市场,比美国市场还大,我们这里的消费股任何一个单品冠军超过千亿市值都是很正常的。中国可能将来还会有化妆品、奢侈品的冠军品牌,所以我们在这个赛道上一直很关注,也会有一些仓位。

  还有一点,中国消费升级同时叠加了进口替代的趋势。我们这代人说洋品牌好,新生代就不这么看,比如现在很多人穿李宁的服装,十几年前不可想象,这就是国潮。

  《红周刊》:林总说,投资消费就投跟“嘴巴”相关的。请问林总,现阶段,消费行业还有没有处于娃娃阶段的公司。

  林园:投跟嘴巴有关的行业,符合投资的基本常识。我们认为,目前和嘴巴有关系的消费公司,还是很便宜的。我现在超过五成的仓位都在消费,而且是和嘴有关的。

  《红周刊》:有没有相当于2006年茅台的机会?

  林园:关于嘴巴的,我看遍地都是。

  《红周刊》:聊聊具体行业。

  林园:吃的喝的。在海外,包装食品是很普遍的,但国内基本上是农贸市场。我经常逛菜市场,早上一遍,晚上七点钟还要走一下。为什么有这么明显的对比?我给你点一下,这就是我们做投资的重要依据,就是人工的变化,一定是人工的变化。2010年以后,说的准确一点,从2015年以后,老百姓感觉有闲钱了,愿意多付一点钱买一些包装的东西,这就是趋势。那么相关的企业不是“儿童”或者“婴儿”那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所以这个赚钱是一定的,而不是可能。

  科技股的机会像消费股一样众多和长久

  要从全球的角度观察行业空间和公司质量

  《红周刊》:聚焦完消费,我们和李晓西总聊聊油漆和小家电,以及食品饮料之外的方向?

  李晓西:目前我们小家电的投资较少,重点关注的是消费品。你说的涂料是我们关注的个别案例,这个主要还是从国外的发展经历来看,我举个例子,涂料市场到最后也是不断集中的市场。以美国宣威为例,用十几年时间拿到了整个市场50%左右的份额,它和美国建筑涂料生产商PPG合起来的市占率约为65%。宣威在2C端很强,因为美国老百姓动手能力很强,这是涂料零售市场比较大的基础,总体来说涂料市场越来越集中。在国内,我觉得随着新房全面精装化,对于一线涂料品牌——主要是日本品牌和国内品牌,有更多机会与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并最终诞生赢家。我觉得个别涂料品牌的机会是长期的。

  在消费板块,食品饮料是大头,别的领域可能有一些机会,但从确定性和稳定性方面来说,重点还是要关注食品饮料里面的机会。

  《红周刊》:我们知道,巴菲特投资苹果是按照消费逻辑估值的,韩广斌总也是按照消费的逻辑选择科技股的,韩总您介绍一下投资科技股的经验?

  韩广斌:这个问题没有系统地想过。科技股永远有机会,像消费股永远有机会一样。大家都知道,科技股大致有几种,有的是做To B业务的,这种往往很难体验,也很难跟踪;有的是做To C业务的,这种比较好,苹果手机卖得怎么样很容易知道,腾讯的微信好不好也都能感知。对做To C的公司,我们相对有些研究,比如中国手机品牌,谁比谁好一些,出了哪些款式,用研究消费品的方式来研究这些公司,大概这个意思。

  我想说说巴菲特买苹果这个事,巴菲特91岁了,买苹果的时候是87岁,这说明他是一个有开放思维的人。他以前是不看手机的,应该说他的朋友们影响了他,他就用消费品的思维买了科技含量很高的苹果。这个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一个活的思维,不要被某个人或某种想法框住。投资科技股方面,我们挺感激微信的,因为就是看周围人都在用微信,短信突然就没人用了,之后我们的科技股持仓就涨了不少。

  《红周刊》:很多人说科技股的估值太高了,您觉得呢?

  韩广斌:一般来讲,好的科技股估值永远是高的,因为代表未来,往往属于投入期,没有多少利润,PE就永远下不去,等你觉得合适的时候可能股价也差不多了。科技股,我觉得总体还是看市场空间,比如说在全球是什么地位,行业天花板在哪里,甚至感觉行业是一万亿美元空间,可能公司已经一千亿美元了,你还觉得不贵,包括我们做的特斯拉,都做飞了,我们是在特斯拉市值为31亿美元时买的。

  投资是社会科学,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艺术。刚才说的股票我们不一定有,没有推荐的意思。我的逻辑是,公司涨了也不代表对了,可能过几年大潮退去,科技股也不一定好,所以还是得小心。不像消费股,你觉得比如它在全球市占率能达到多少,20%、30%或者10%?大概可以给多少数值,可能要轻松一些。

  《红周刊》:请李晓西总接着韩总的问题谈一谈,怎么来做好科技股投资?

  李晓西:科技股,因为技术变化太快,技术迭代、创新往往是颠覆性的,所以我觉得科技股投资永远都是高度选择性的投资,很少有公司能够持续很长时间保持技术优势或者产品优势。不只是科技股,创新药也是一样的,我举个例子,美国有家公司在2014年底成功生产出治疗丙肝的新药,在这款新药之前,所有治疗丙肝的药只有“治疗”的效果,但这个新药却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市场有了“治愈”效果的药,就会把之前“治疗”效果的药给颠覆了。

  因此,不管创新药还是科技,对我们而言,真正要选牛股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长久的可持续增长和生态。刚才大家谈到苹果,苹果最重要的护城河是它自己建立的生态系统,它掌握这套系统的定价权。安卓系统有生态,但手机公司没有定价能力,也就没有壁垒,没有护城河。我觉得,我们投资科技公司要经常想到这个问题,无论市场怎么变化,都有可能穿越。

  国内科技股方面,以电子股为例,很多股票波动性比较大,公司喜欢讲未来,但是我们做投资,最后一定要有业绩兑现的。作为机构投资者,赚的更多的是业绩的钱。所以,投资科技股,我们关注那些有护城河的,能在很长时间内每年保持20%、30%的业绩增长的标的。我们认为,包括交易系统软件、建筑施工方面的云化的软件,以及一些还在成长中的办公软件等,在长期逻辑下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其他的科技股,我们投的比较少。

  投资科技股要关注标的质量,质量好坏来自标的的产品或服务的定价能力,以及它的护城河情况。正如前面所说,很多科技股存在交易性机会,缺乏长期成长性机会,这些股票常常是疯涨一轮,然后再打回原形。我们作为机构投资者,管理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体量也是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考虑资产的持续回报能力,而不是参与很多交易性的机会。刚才举例说的交易系统软件公司,每年的涨幅看起来不高,但如果你从上市买入并持有到现在,回报至少在100倍以上。这就是有护城河和没有护城河、有定价权和没有定价权之间的差别。

  我们始终用长期价值的理念寻找高质量的有护城河的标的,无论在任何领域,我们都是这样思考的。巴菲特最核心、最底层的理念,最后都会归结到质量,没有质量的东西,长期价值极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对科技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关注质量和业绩。

  平台经济反垄断对互联网龙头长期影响轻微

  行业龙头最有耐力的将赢得比赛终局

  《红周刊》:对于平台经济反垄断,比如对互联网公司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晓西:对平台巨头加强监管的案例,可以观察美国之前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可以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在反垄断初期或接下来几个月,互联网平台类标的可能机会不会特别多,因为强监管就是直接限制这类公司不能做某些生意,这些生意可能是公司计划好或正在实施的项目,这时候就面临调整了,这是短期影响。长期来看,这些公司是能找到符合监管要求的且实现业务成长的途径的。像微软、谷歌都面临过或正面临反垄断的问题,可并没有影响它们继续做大做强。我认为,互联网巨头是有资源和办法慢慢的适应反垄断的规定,适应新的监管环境,然后找到新的增长路径。所以我觉得短期它们会受到一定影响,会有波折;长期极有可能走美国巨头走过的路,以后还是龙头,成长性不会受影响。

  强监管不仅仅针对平台经济,金融行业现在也是强监管,你会发现这些行业内的龙头最后还会是龙头,真正受更大影响的是之前的非龙头们。如果龙头都没法生存,其他的同业岂不是更加艰难?

  《红周刊》:韩广斌总,反垄断政策对您研究科技股有没有影响?

  韩广斌:肯定是有影响的。最近我们重点研究的就是这个事,只要投科技平台的都要担心这个事。在互联网领域,在江湖未定的情况下都有机会,就是要判断平台公司中到底谁是老大,可能有三四个竞争者,大家比着烧钱抢市场,最后引起社会反响。这种竞争最终是提高社会效率的,你在家里点一下手机,东西就送来了(社区团购),肯定比你去菜市场方便。凡是能提高效率的最后都会长期走下去的,也会产生很多送菜人的就业机会,当然也会伤害一些传统的商业和就业人员。在这里面找机会就看谁是龙头,最终就比的是耐力。

  投资其实不是脑力活,是体力活。林园总看起来很轻松,可他每天跑两趟菜市场,我们跑调研也经常碰到林总,老话说“背后用功才能人前轻松”。投资还是要有专注力、洞见力,才能前瞻到未来。不要跟巴菲特比,也不要跟索罗斯比,跟周围人比就可以了。我有一个理论是“次好理论”,不要做到最好,做到次好就行了,比旁边人好就行了。

  《红周刊》:再聊聊周期行业,比如工程机械很多人不看好,但三一重工涨得很好,您能不能以这只股票为例说说,投资者在认知上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韩广斌:你要知道,首先是我们自己充满了偏见,你要消除偏见是很难的,比如你看一个人不顺眼,就是怎么看都很难再顺眼,很怪的,非常奇怪。投资做不好,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心理学的范畴,哲学的范畴。

  讲到周期股,周期股需要观察两个周期,就是行业周期和企业周期,如果企业本身周期好的时候,行业周期可以看得宽一点。

  中国处于周期向上的阶段,像三一重工——我们不见得持有这只股票,涨很多,我们看的时候是它处于最低阶段的时候。你要在周期底部的时候看谁是龙头,还要有全球视野。工程机械是全球竞争,能对标的龙头就几家,三一重工在市场上把卡特彼勒、日本小松打的不行。消费升级,很多中国企业把海外品牌也是打的不行。中国很多行业现在处于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扩张周期,你不参与这样,那你参与什么?但有些确实涨的太多了,不见得好(性价比)。在早期不管哪个行业都有机会,并在这个周期中涨的比茅台多。但是周期股就是周期股,做的时候要明白,只看12个月是容易的,非要看十年,最后只能有一个股票那就是茅台了,因为十年后你也不知道腾讯会怎么样,所以有时候我们投资是要动态观察和动态调整的。

  “娃娃阶段”的中国资产很多

  外资进来也买中国稀缺资产

  《红周刊》:市场有一个现象,市场好的时候,海内外的知名投资者都会发表观点,反之就冷清,林总最近有没有参加这种交流活动?

  林园:我们没有跟别人交流,倒是有人问我,大概钱到底往哪方面流,资金流向。

  《红周刊》:有没有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林园:这个还真不能分享,这是我们核心的东西,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大方向市场一定会告诉你,抓大方向。

  《红周刊》:哪类公司?

  林园:哪方面牛,肯定知道,但是不能说。

  《红周刊》:您海外资产配置也是跟嘴巴相关的?

  林园:是。但和国内的情况不一样,在海外我们投资一些设计、创新类的资产,基本上是早期投一些,因为发达经济体的设计和创新是有相对优势的,这和国内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说国外资金的走向,这么多年,A股和国际早就接轨了,一看就知道了。明年怎么走,大家是有共识的。

  《红周刊》:哪几个人的共识呢?

  林园:方向性的绝对不会错,这也不是说我们猜谜语,不是碰运气。我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投资的平台公司,我们认为的风险跟刚才两位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在于,我们认为中国的人工(成本)。实际上,研究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一个是人,一个是人工——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过去几十年,中国为什么一直保持很好的竞争力?就是人工便宜。这些年来,人工成本急剧增加,我们的竞争力实际是在削弱,那么投资跟人工成本有紧密关系的公司是有风险的。不管马云搞这个还是那个,都离不开人,离不开配送,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抑制这个行业的,这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说你网上买一个东西还需要再跑一趟去取,那还不如到实体店了。

  我说自己是个悲观的人。当市场要调整,你要坐到一个非常平衡的位置,千万不要一根筋。我提醒大家,投资在目前这个位置,人工是重中之重,你不要觉得什么事不会发生,什么事都会发生,况且它本身就是有问题。比着烧钱,一旦这种模式或者二级市场的股价有趋势下跌的时候,没人敢投了,到那时候再注意你已经来不及收手了,所以我们要控制风险,把中国的人工成本研究清楚了,这些行业我们就不会去做。

  我反复说,银行地产是贵的,但是大家都认为它便宜。我说的贵是在长期的,比如说十年、二十年,就是因为我们看到的人工成本在增长,你雇了那么多人,最后把你的资产消耗没了,最后你不挣钱还要花钱,这是最急人的。思维方式要往这边想。

  《红周刊》:长远来看银行、地产比较贵?

  林园:我不会说错,至少存在看不到的风险。

  《红周刊》:您之前说券商处于“娃娃阶段”,未来会不会出现像高盛或者摩根这种航母级的券商?

  林园:一定会的,但是具体哪一个不敢说,因为这个行业还是充分竞争的。它们的利润不好,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归根到底是中国的资管管理的钱都不多,都跑到房地产去了。我预计,固定收益的钱,信托的钱,等到房子卖不掉的时候的地产的钱,都会涌入资管行业。

  但还是要小心,因为这个思想变化是慢慢的过程,我今天说便宜,你觉得很贵,但我绝对没有瞎说。有些风险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像互联网平台,这些平台不可能一下子就赚钱,人工是一个导火索,现在能看到的就是人工。

  《红周刊》:未来无人配送呢?

  林园:现在看一下就知道了,我就想要看看,不该搞就回避。你想想就是不可能的。

  韩广斌:其实该说的都说了,我没什么要补充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区别对待,偏互联网和偏科技的好一些,偏人工的我们也不看好。互联网就是省人工的,是提高效率的,偏互联网的我会看好一点。靠人工的话确实是比较重一点,很多企业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别看几万亿资产、几万人,真的是负资产,赚不到钱也不分红。很多企业是处在熵增状态,没有战斗力,不要看它很大,表面上很好,但一定要清楚,有竞争力能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好企业非常少。

  李晓西:我和林总、韩总总体的看法是一致的,我觉得最后还是会有比较大的分化,可能还会再等一段时间,我们对平台经济研究很多,但是投的比较少。

  《红周刊》:李晓西总,据您观察,海内外机构都怎么看2021年A股市场以及方向?您怎么看呢?

  李晓西:我们觉得自己看国内市场的时候,经常是过于悲观,但是海外机构看中国市场总体是比我们乐观的。

  我觉得,中国市场可能确实值得乐观,而不应该悲观。在主要经济体里,我们国家是率先且真正把疫情控制住的国家,我们国家在稳步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而国家经济增速和证券市场的投资回报是正相关的,因为疫情影响有些国家的产能没有恢复,我们国家出口型的企业因为疫情控制得好而抓到了发展的机会,为什么我们国家贸易顺差破纪录?就是这个原因,例如,家电海外业务疫情期间大幅增长。在打赢疫情这场仗中,实质是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国家的竞争力。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也可以说是先行指标。跟海外同行交流时,基本上还是比较看好中国的。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看好中国的资产包括消费、医药,我再举个医疗服务的例子,由于疫情影响,国外很多医院的临床试验做不了,只能到中国来做。还有消费,在疫情之前,雀巢、联合丽华销售增长是负1%到正2%、3%左右,我们国家的消费增长都是百分之十几、二十几、三十几,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外资投中国,一定要投在国外没有的东西,国外有就不需要到中国来了,而且对中国比较稀缺的资产比较感兴趣。

  应对市场波动没有“偏方”

  研究好公司基本面、做好赚慢钱的准备

  《红周刊》:关于投资中的一些困惑,我们请三位嘉宾谈一谈。比如股票很好,结果买入就出现波动,这时候该怎么操,就是如何面对手里持有股票的下跌?

  林园:就做组合,而且平常心。如果赚钱就好办了,所以不要赔钱。我们的投资者赚了钱但没有赚很多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但是,他没赚钱,你给他处理好这个事,他还会怪你,觉得你没有把握好。

  还是从公司的基本面,就是价值投资出发。价值投资不会错,从心理学上讲,当这个企业在经营上犯错了,或者这段时间利润不是那么好,股价可能就下跌了。下跌的原因多数是因业绩跟不上,或者没有看好,又或者是好公司但我们的能力圈本身解决不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自己解决不了?我们连自己的基金都不愿意发,比如说销售渠道条条框框的得顺从它,也有你说的这个问题,我自己心里也没底,一只股票涨涨跌跌的,除了平常心,也没有好办法。我们怎么拿住呢?只能做组合投资,不是分散投资,当然你赚钱了就拿着。

  最后我说了,真正的赚钱是靠泡沫,一下赚几十倍上万倍你就发财了,只要有一只这样的就可以了。能碰上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这个到底是好还是坏非常清楚,特别是跟嘴巴有关系的,很容易做判断,都是常识。

  《红周刊》:新思哲是不设止损线的,广斌总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韩广斌:很多投资者欲望太高,说你是股神怎么还亏钱?但是哪里有什么神啊。关于设止损线,我可以说自己完全不行,八毛钱止损线,跌到九毛钱肯定就不做了。可再想想,投资就应该在“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贪婪,别人贪婪的时候你恐惧”,我们后来就不设止损了。我们的产品都是自主发行的,如果有八毛钱止损线,那我们有三分之一的产品都会停掉了,投资者还是要长期收益率,我们就简单处理,也不发产品了。

  做投资赚钱是很慢的,我们都50多岁才挣到点钱,像王兴做互联网30多岁就是首富了。投资是慢活,想挣快钱不要做这行。

  我觉得,如果你是投资者,要成为顶级投资人,自己就是(自己的)基金经理,要做组合。我们在海外市场投资,信心是很强的,因为光焦虑没有用,要采用合适的投资策略。投资方法就那么几种,投资者肯定要把组合做好,公司研究做好,我们上市公司也不少,做投资也挺好,可以每天24小时都在工作,永远有年报信息看,当然也可以天天休息。看你怎么选择,我们选择变成专业投资者,这条路也是不归路,前路漫漫,因为前面都是顶级投资人。现在许多精英回国,要想一想你的对手是谁,然后选择容易一点的或者难走一点的,只要方法对还是有机会的,因为精英也会做傻事。

  《红周刊》:林总最近在招聘,想招一些工科的人?

  林园:数据说话,而且只相信数据,做研究的相信数字就不会错。再一个是严谨,学工科的不会想当然。

  《红周刊》:作为普通投资人,如何面对波动的市场。

  李晓西:刚才韩总讲的特别好,我也很赞成。林总提到的做组合是个特别好的建议,其实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都在做组合,如果遇到这种波动,幅度会小很多。

  我们做投资的时候,确确实实在做基本面,找的是高质量的公司,是那些有业绩的公司,不是炒题材、炒热点。我觉得很多时候,你可能要做的就是要坚持,你发现那些好的公司,长期下来,它的投资回报就是比较高。如果你是炒作,比如说军工涨的时候你炒军工,低估值涨了炒低估值,它一跌就真是跌下来了,你买它本身就有很大问题,投资逻辑不存在。如果你是找的真正的高质量、有定价能力、有业绩的公司,这类公司如果它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确定性,接下来五年、十年,这个公司还是能让你有信心的。

  如果你真正挖掘出来了一个有业绩的、有长期成长性的公司,你持有它应该是大体是不会错的,就是说耐心是一种美德。我们做投资,聚焦于业绩,聚焦于高质量,聚焦于长期,那么坚持就是美德,必会有回报。只要你有标的,就从基本面着手。

  要用平常心回应噪音的“骚扰”

  用充足的信心迎接“牛年”到来

  《红周刊》:我们在投资过程中会经常面对很多噪音,怎么来筛选有效信息呢?这些噪音有时候会不会创造出很好的买入机会?

  李晓西:市场上每天都有噪音,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噪音有的时候会影响行情,比如你看到因为某些噪音,低估值涨了,军工涨了,或者新能源涨了。没有业绩支持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噪音。

  每天都可能有政策、规定出台,根据这些政策,比如加大军工和新能源科技投入,如果每天做这种反应型的交易,我们就不需要基本面研究了。大部分时候或者绝大部分这类的信息就是噪音,我们做投资一定要尽量规避。根据这些噪音去做反应型的交易,在短期内经常反映出投票机制,就是说,由于某个噪音,投资者和机构蜂拥而入某一个行业或某只股票,就可能遭遇损失。如6月底、7月初的那个星期,包括银行、地产、建筑等股票涨了不少,但是那个时候这些行业是没有业绩支持的,市场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投票机制,资金蜂拥而入。但接下来的一个月,包括银行板块在内收获跌幅都在15%左右,这就是参与投票机制的结果。如果我们牢牢把握基本面,不管是医药还是食品饮料,有业绩支持的,你保持不动,我相信你到现在的投资回报有可能更高。

  长期下来,市场体现的最重要的是业绩,只有上市公司持续的业绩增长,它才能决定天平最终往哪方倾斜,这是帮助我们规避噪音,克服噪音最主要的一个方面。

  韩广斌:我觉得李晓西总把基本理论都讲完了,没什么补充的,都很好。我刚才讲的方法论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似是而非的问题,你要有一个框架。

  还有一个趋势大家要了解,现在财富管理升级、消费升级,投资者结构机构化的趋势。机构就一定厉害吗?很多美国机构我也看不上,他们8%的年化收益率就不得了了。巴菲特说个人投资者做投资还不如买ETF。有一次,我听一个管理很多养老基金的机构会议,听到一半就走了。我觉得个人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转变,是一样的,是可以实现的。投资做的好,其他就乐观点,还要有智慧,悲观者挣不到钱的。悲观者获得智慧,乐观者挣到钱。

  林园:容易满足就可以,它就是波动,观察它、不受它影响,用平常心去对待。

  《红周刊》:林总说,投资的东西两三个小时搞不懂就不要投了,怎么确定自己研究清楚了?

  林园:“投资”和“投机”都两个字,最终也是趋同的。投机,我们理解就是我们实践中的投机,也就是你要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回答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投资也是这样,最后是趋同的。我们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垄断,所以两三个小时不知道它是垄断的,就不要投了。

  《红周刊》:最后,请三位嘉宾每人说两句话:一句方向,一句给《红周刊》读者的寄语。

  李晓西: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我认为聚焦高质量成长股是有机会挖掘出长期的投资机会的。

  韩广斌:我们的判断是,A股市场结构性的机会是存在的,美股暂时也不会有太大变化。我们中国的结构性牛市肯定有。祝《红周刊》的读者们身体健康,方法论记住,明年会更好。

  林园:明年是牛年,在座的赶紧跑步冲。(笑)

  《红周刊》:谢谢三位嘉宾,我们的圆桌论坛到此结束。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李壮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券商板块被市场奉为“牛市旗手”,主要由于每每在指数攻克重要关口之际,券商板块多会领衔指数上攻。(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