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经营贷流入楼市 银行自查潮“前后夹击”

  想要来一波经营贷、房抵贷等信贷资金“穿上”首付贷“马甲”涌入楼市的“神操作”?没门!这一操作路径正在被监管部门坚决堵死。近期,监管部门不断重拳出击,严查信贷资金流入楼市,而银行的自我排查也渐次开启。

  记者从沪上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各家银行正在按照监管要求,排查去年6月份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资金流向,对变相流入楼市的情况,进行上报整改。同时,不少银行在进行贷后自查的同时也开始加大贷前管理,希望通过“前后夹击”尽可能扎紧资金违规使用的“藩篱”。

  银行如何自查?

  “与以往相比,这次排查的时间周期和力度较大。上海和北京两地监管都要求对长达半年多的客户数据进行监测和排查,这在以前比较少见。”一家股份行的上海地区零售部门经理告诉记者,整个2月份他们都会忙于经营贷等信贷资金的追溯工作。

  1月末,上海、北京两地监管先后出手,要求辖内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合规性开展全面自查。时间上,上海要求各银行自查去年6月至今的经营贷等信贷资金流向,北京则要求追溯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经营贷等信贷资金流向。

  这位零售部门经理透露,按照惯例,信贷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借款客户进行回访,但监管部门这次不仅要求追溯周期长,还事无巨细地规定了具体的监测报告内容。

  上海银保监局要求,各银行于2月底前向该局报送自查和整改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组织开展情况、检查内容、发现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等;整改方案应包括时间表、责任部门、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及目标等。

  北京银保监要求银行重点排查:是否存在由于授信审批不审慎、受托支付管理不到位、贷后管理不尽职等情形,导致消费贷、经营贷资金被违规用于支付购房款。

  银行自查开启后,具体会重点排查哪些客户?上海一位银行风险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实际上,客户经理在进行贷前尽职调查时,对客户的贷款用途都会有所了解,也就是说,客户要借贷的这笔钱到底是投入资金周转、企业运营、支付货款等,还是真的是用在其他地方,客户经理多少会心中有数,对怀疑的对象会侧重排查。”

  而以往定期的贷后监测,除了资金用途,还会了解财务、经营、担保等情况,后者是为了监测客户还款付息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从多家银行了解到,贷后监管内容包括对个人、个体工商户等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抵押物、担保等情况进行检查。前述股份行零售部门经理表示,此次自查重点是针对客户信贷资金进行流向跟踪,追溯到终端流入方。

  “业务部门的客户经理先去排查客户资金,看是否违规流入楼市或者股市。如果发现疑似、异常用途等情况,会将情况上报。此时,风险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披露相关信息。”前述风险管理部人士表示,一旦排查出客户将贷款挪用至股市、楼市等违规的领域,银行有权按照贷款合同,提前收回这笔贷款。

  “不过,我们只能监测这笔贷款在本行的资金流向,在本行应尽义务范围内做到监测,客户贷款资金一旦涉及跨行转账或者取现,我们几乎没办法掌握后续的资金流向,这个追溯就会断掉。”这位风险管理部人士坦言,单家银行不具备穿透几层资金流向排查的能力,只能在该行账户体系内监测,跨行监控存在技术难度。

  经营贷如何流入楼市?

  1月29日,人民银行公布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其中着重提到住户经营性贷款加速增长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末,本外币住户经营性贷款余额13.62万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末高7.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2.27万亿元,同比多增1万亿元。

  20%同比增速的经营贷数据引发市场关注。而较之经营贷的飙升,消费贷同比下降。为何经营贷增幅如此之大?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个体经营户的贷款支持。

  去年疫情发生以来,各部门纷纷出台多项扶助纾困政策。其中,银行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降低了新增贷款利率,甚至减免了多项费用,政府部门还给予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支持。

  一家小微企业主告诉记者,通过股东担保,该企业去年4月份从某大行贷款800万元,利率才3.5%;经过政府贴息后,实际利率可低至2.8%,这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但2020年,不到3%的经营贷利率并不少见。

  普遍在3%—4%之间的经营贷、小微贷利率,与5%—6%的房贷利率存在“套利”空间,也催生了不少投机行为。

  记者从深圳某贷款中介处了解到,有不少中介机构旗下拥有多个皮包公司来提供“一条龙”服务,帮助购房者“包装”资质,以较低资金成本从银行借到经营贷、小微贷资金,通过层层转款,规避监控,“曲线”投向楼市。据悉,在深圳、东莞等地,这样的“黑中介”违规经营的方式已经存在多年,2020年尤为活跃。

  这些“黑中介”旗下注册有各种类型的公司,或是包装成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过桥”融资、或是包装成“出口型”中小公司。且公司的经营资质、经营年限、资金流水、上下游发票等一应俱全,操作颇为“专业”。

  近几个月,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楼市热度上升,背后就有违规入市的信贷资金涌动,因此成为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

  贷前管理趋严

  华东地区一家区域银行的信贷经理表示,与银行贷后自查相对应,贷前管理是第一道风险把控关口,是预判客户行为的关键。

  “经营贷比消费贷情况更复杂,目前各行都实现了线上审贷,需要贷款上传的资质信息更多,但也需要线下完成尽职调查。在贷前走访中,确实有银行的个别信贷客户经理,为了完成业绩,故意忽略风险,因为他们通过与客户交谈,就已预判这个客户的真实资金用途。”这位信贷经理透露。

  “近期监管不断下发的各种政策,代表一种警告信号。”该信贷经理表示,据他了解,目前不少银行在进行贷后自查的同时,也加大了贷前管理,包括提高经营性贷款的主体资质,小幅上调经营贷等贷款利率。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张艳芬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长租公寓爆雷,严重影响租赁市场,北京、深圳两地几乎同时发布租金监管规定。  2月1-2日,北京、深圳发布住房租赁资金监管通知。北京市五部门要求,银行、小贷不得将“租金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