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前后,往往是银行现金投放和回笼的高峰期。与往年春节不同,今年鼓励就地过年,这也无形中导致银行现金收付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
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节前资金投放方面,就地过年政策叠加移动支付普及,不少地区的银行网点柜面取现量锐减,银行配钞“没压力”;节后资金回笼方面,此前所担忧的“因就地过年而导致部分区域银行差钱”问题并不明显,一些区域银行资金回笼平稳,甚至还提前完成了任务,银行回笼“不差钱”。
节前银行“没压力”
现金需求猛增,银行忙得人仰马翻,这是往年临近春节时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然而,今年春节前夕,这样的场景却并未在一些银行发生。
由于今年鼓励就地过年,上班族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数大幅减少,不少地区的银行网点柜面取现量锐减。一家国有大行北京地区网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来网点柜台取现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取现的主要目的是发红包。
导致现金“消失”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华东某股份行现金中心业务人士直言,当线上红包以更灵活、更俏皮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的同时,人们对现金红包的需求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就地过年政策叠加移动支付普及,今年春节假期之前,银行网点配钞和ATM加钞的压力均减轻不少。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今年春节假期前,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等十几个省份提前发放养老金等社保待遇,各地银行的养老金投放工作纷纷提前启动。由于中老年客群普遍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更习惯使用现金,因此,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是银行现金调拨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考虑到疫情影响,今年节前银行调拨的现金多为原封新券,同时将旧币回笼进行消毒,减少旧币使用量。
上海银行承担了沪上大量老年人的养老金发放服务。记者了解到,在养老金发放高峰日,上海银行网点所有当班员工提前到岗,部分养老金业务量较大的网点提前开门营业,满足养老金高峰网点原包新钞配送需求,为客户提供“新钱”过节。
节后银行“不差钱”
如果说往年春节前夕是银行配钞的高峰,那么节后往往是银行回笼资金的“高光时刻”。然而,今年由于大部分人选择了就地过年,一些区域银行便担忧会不会出现“差钱”的情况。
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节后,一些区域银行现金回笼平稳,甚至还提前完成了任务。
一家农商行高管透露,春节期间,该行部分网点一直有客户前来存款,阶段性资金回笼任务已经完成。他说,前来存款的客户多为当地中老年居民,以及做批发零售生意的个体户。“大年初二,部分网点被来存款的客户都挤爆了,我们还特地安排了实习生在网点大堂维持秩序。”
而在理财业务方面,另一家城商行资管部总经理也透露,节后上班第一天,该行一款开放式类货基产品创下了产品成立以来的最大单日申购量。“往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申购量的确会有一波小高潮,但此次最大的申购量是往年同期平均水平的2倍多。这可能和当地私营企业主回款增加等原因有关。”
考验银行资金运作能力
现金收付背后,考验的是银行的资金运作能力。
一家国有大行北方地区现金中心工作人士透露,在预测网点资金流动方面,一般来说,银行现金营运中心有历史信息作为参考,以及管理信息部提供的大数据作支撑,同时综合考虑工资社保发放等情况,作出相应资金排布,以保障客户所需为第一要务。
受疫情影响,各家银行均提倡非接触服务,建议客户减少现金使用。不过,前述现金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渠道对现金需求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受传统文化影响,现金红包在二三四线城市仍存在较深的客群根基和应用场景。因此,银行仍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提前预测网点资金流动情况,并提前调拨充足现钞等。
在流程上,司库是银行资金最终的“操盘手”,对银行资金余缺负总责。某银行司库业务人士介绍说,各分支机构网点预测的现金收支最终汇总到司库之后,由司库根据汇总后的需求准备足够资金。“银行每日营业终了前,司库需要扎平资金头寸,确保资金账户不出现透支。”
“上班比网点早,下班比网点迟。”这是一位银行司库部门业务人员对自己在春节前后工作状态的一句简单总结。
轻描淡写的背后却道出了这个岗位的重要性。他说,作为风险策略部门,司库部门掌握着金融业风险管理的要道,责任重大。“春节前需要确保春节期间相关业务平稳、正常开展,春节后仍需要第一时间投入工作岗位,串联好节前、节后的各项工作安排。这样银行才能‘没压力’‘不差钱’。”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