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着2020年的势头,2021年的A股结构性行情持续强化,两极分化明显。
这种两极分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市值股票明显且持续强于小市值股票。昨日A股主要指数全部收涨,但上涨上市公司家数仅784家,而下跌家数达到3295家。二是热门行业和所谓的赛道股估值不断拔高,传统行业蓝筹股估值持续处于低位。食品饮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板块头部公司的估值在机构资金抱团之下不断创出新高,而传统蓝筹板块特别是银行板块市盈率市净率几乎创下历史新低,其市盈率与全部A股的比值接近10年历史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两极分化的另一面也对应着不同行业大股东和管理层的不同态度。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20年涨幅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生物医药、电气设备、机械设备、食品饮料和电子行业,相应减持的金额也大。
而在低迷的银行板块,不少股东则在讨论如何筹措资金,何时出手稳定股价。2020年以来,已有13家A股银行披露股东和高管增持,涉及金额94亿元,其中高管们自掏腰包买股票的金额达到1.17亿元。此外,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的董事长和高管在港股市场展开了集体增持。银行大股东和高管在行情疲弱时积极增持股份,是在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用真金白银表明对公司业绩有信心,但这些措施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银行等低市盈率板块除了偶尔反弹之外,大多数个股并未摆脱疲弱走势。
A股市场不再齐涨齐跌,这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但资金对不同板块的态度趋向极端背后的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也应引起注意,特别是部分机构作为投资者代理人角色本身天然存在的道德风险不可忽视。
市场波动和风格演化总体来说是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但也要意识到,市场行稳致远离不开完善的机制,增持、回购和减持等都是正常的市场调节机制,增持回购可以表达对公司估值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减持套现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抑制市场非理性过热的作用。
从“建制度、不干预”原则出发,让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提高市场定价效率,应充分评估股份减持、增持、回购和员工持股以及其他各方面制度上的短板,提高实施层面上的便利性。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