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19日净流入265.93亿元,刷新历史纪录,同日恒生指数大涨,本周两个交易日累计涌入近500亿元。数据显示,港股通开通以来单日净流入金额超过100亿港元共有19天,有12天都发生在今年,而今年截至目前,一共只有12个交易日。
建银国际首席港股策略师赵文利对第一财经称:“北水南下提速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近期内地新基金发行火爆,去年表现落后、相对A股价廉物美的港股更受到新资金青睐;二来白宫权力即将交接,市场预期打压内资股的政策将告一段落,利好市场情绪。”
总体而言,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港股投资经理和策略师表示,南向资金引领了这波火爆行情,但国际资金在AH估值溢价收窄后更偏谨慎。
内地机构疯狂加码港股
1月19日,恒生指数盘中涨幅一度超过3%,香港本地券商股异军突起,国泰君安国际、海通国际等个股涨幅都超过10%,港交所股价超越500港元大关,全天恒生指数涨2.7%,成交3016亿港元,超越了2015年4月9日的2915亿港元。A股市场上的港股ETF也是相当给力,港股通50ETF、上证港股通ETF、港股100ETF等盘中纷纷涨停。
行情永远随资金而动。种种迹象表明,公募基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力量。数据显示,今年1月发行的新基金中,半数以上产品将港股纳入投资范围,“日光基”对港股投资比例最高50%。此外,汇添富、广发、博时、华泰柏瑞、大成等基金公司均在去年12月提交了港股基金的募集申请。下一阶段更有嘉实、华夏、弘毅远方、博时、银华等多家基金公司也将开卖港股基金。
截至1月18日,共有1638只公募基金可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比去年12月31日增加了63只。有相关机构将30只南向资金爆买品种做成一个等权重的基金组合,按照1月15日收盘价买入,截至收盘,获得了4.17%的收益,超过恒生指数所有指数。
之所以南向资金抢筹港股,一方面因为AH溢价指数持续位于高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港股有一些A股不具备的标的。
1月19日,恒生AH溢价指数为133.86,仍处于相对高位,但由于气势汹汹的南向资金涌入,已经较去年10月的高点149.28大幅收窄,回落到接近去年年初时的水平。当日涨幅较大的企业多数是金融、地产股,保险等内地机构向来偏好地产、金融,而金融板块AH重合度较高,尤其是银行子板块,估值方面A股存在一定溢价,这也吸引了公司高管在港股增持股票或增发。
“尽管A股回报在过去两年全球居首,但港股的配置价值不可忽视,尤其是随着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加之很多优秀的新经济头部公司都已经或有意在港股上市,这让港股的生态更丰富,一些A股不具备的稀缺子板块(物业、教育、18A的医药公司等),给主动型基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交银国际龙腾核心增长基金投资经理李俊慧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警惕港股ETF高溢价风险
随着南向资金涌入,港股ETF也大涨,但溢价风险引发关注。
根据Choice数据,截至上午收盘,海通证券分类的8只港股ETF均岀现溢价交易。其中,溢价率最高的是港股100ETF,上午涨9.17%,溢价率10.87%,这也是这只基金上市以来最高的溢价率水平。其次是恒生ETF,午盘涨幅5.35%,溢价率7.48%;上证港股通ETF排第三,涨幅6.19%,溢价率3.32%。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港股ETF存在折溢价套利机制,通常情况下交易价格与净值趋于一致,但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其折溢价在短期内也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有业内人士提醒,目前港股方向的几只ETF规模都不大,大比例溢价或属于套利资金的套利行为,应谨慎。按照1月18日的单位净值和份额估算,目前8只基金累计规模33.07亿元。其中,溢折率最高的华安基金旗下港股100ETF,规模只有1.32亿元;排第二的华夏恒生ETF,是上述8只基金中规模最高的,但也只有11.02亿元。
资深港股基金人士诸进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一般ETF出现溢价是因为投资者踊跃做多而导致ETF价格高出资产净值,但这种溢价不会持续太久,一般一两天就会恢复正常。”
在他看来,恢复正常的触发因素也并不全是套利。“内地跟境外有点不同,内地的ETF套利更多,而海外ETF有专门做市商维持价格或净值秩序,而且投资者种类也比较丰富,所以很快会重回均值平衡状态。”他称。
深圳诚诺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兼研究总监胡宇对第一财经称:“如果从朴素的价值投资原理来看,港股的国企股的确估值便宜,很多都是0.5倍左右的市净率,都是历史底部的位置。本次南下资金纷纷抢筹港股廉价筹码,表明资金永远是往估值洼地流的,就像水往低处流是一样的道理,牛市到了下半场就是指港股会A股化。因为A股的资金太多,必将会填平港股的估值洼地,目前来看,恒生指数创历史新高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博大金融控股非执行主席温天纳表示,环球市场量化宽松,内地经济走势强劲,都使得港股受到资金追捧,港股逼近3万点大关,这跟过去两次的政策性推动有一定的区别,未来投资者需要持续关注货币政策边际变化等。
但是,不乏机构认为需要谨慎。赵文利认为,尽管目前南向资金掌握了主导权,“但毕竟港股的大股票的定价权转移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外资的动向需要密切留意。后市的风险就包括因为估值抬升后引发的中外资金博弈(外资对估值更为谨慎),以及疫情反复、地缘政治风险等,而这些因素反映在资金流向上就使得美元走势成为关键的跷跷板,当前市场过度看空美元有点危险,耶伦也不认同弱美元政策取向。一旦美元意外转强,新兴市场资金难免外流。”
诸进人亦称,最近港股表现突出,科技指数更是屡创新高,恒指也将迈向30000点,因此后市仍需适度谨慎。
港股火热未必抽水A股
在港股火爆的同时,1月19日A股持续回调,白马股集体回调,创业板指跌2%。各界也有这样一种担忧:“北水南下”的趋势会否导致A股被抽水?
近期,由冯波管理的A股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混合基金在1月18日全天的募集规模逼近2400亿元,创下了历史新的纪录,多家基金公司的新产品都获得了投资者热捧。投资者热议爆款基金的建仓方向到底在哪里,港股自然成为方向之一,而原有的新能源汽车、白酒等抱团股调整,旧基金的操盘者也很可能需要寻找新的抱团方向,“抱团松动”的可能性引发关注。
胡宇认为,最近一些大的基金在调仓换股,把一些估值比较高的泡沫资产换成低估值的港股。同时,传统的行业里也有不少估值洼地,市场可能过分强调了新经济和所谓成长股的估值溢价,而对传统行业给予了较大的折价,这里面也许是市场预期偏差带来的机会。
但机构人士表示不必过度解读,两地的优势板块也各不相同。赵文利认为,从南北资金流向来看,短期内“南热北冷”料将持续,甚至不排除出现短暂的资金配置抽水效应。但中长期来看,港股与A股更多是互补,而不是相互替代。随着中国市场不断开放,从外资的角度看,中国资产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的,增量资金还是会不断加大对中国资产的配置。
李俊慧亦称,相对而言,A股有例如白酒、新能源等热门稀缺标的,而港股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估值更低的金融地产股;以互联网龙头为代表的中国新经济公司也主要集中在港股上市,某种程度上更能代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成果,类似标的在A股仍稀缺;港股中的稀缺标的还有18A医药公司,这也是机构2021年抢筹的热门方向;2021年“二次上市”的趋势仍将加速,提振港股活跃度。近期,百度、B站等传出“二次上市”的消息。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