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坚决防止年底突击花钱,不得违规使用财政资金举办年会、庆典、发放福利,财政支出应保尽保、能压尽压、可省尽省,部分年底前难以用完资金可结转至下年使用。
所谓年底突击花钱,主要是指年底地方政府把预算内的钱集中花出去。由于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乱花钱现象,因此备受外界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年底突击花钱是一个老问题,随着近些年大力整治这一现象有所好转。不过今年疫情冲击下,一些地方预算支出进度受影响,加上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等特殊安排,存在年底一些财政资金难以用完。因此财政部发文强调了在新形势下要坚决防止年底突击花钱,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保障重点领域支出,用不完资金可以结转到明年使用,强调跨年度预算平衡,有利于支持“六稳”“六保”。
警惕年底地方违规调整工资、补贴标准
上海财经大学邓淑莲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我国年底突击花钱是普遍存在老问题,由于一些地方预算编制不精细,不科学,从而导致编制与执行的某些脱节,致使某些编制的预算执行起来有困难,钱集中在年底花。另外我国预算程序不合理,年度预算直到每年的3月份才审批通过,不少项目预算只有审批后才能开始执行,结果一年的预算,只剩下半年左右的执行时间,为完成预算进度,年底突击花钱不可避免。
“今年受疫情影响,预算的准确性很难把握,导致预算执行偏离度较高,为完成预算。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也在所难免。”邓淑莲说。
年底突击花钱不等于年底乱花钱,但的确可能存在一些乱花钱现象,比如年底违规发福利、补贴,调高工资、开会等。对此,财政部在《关于坚决防止年底突击花钱统筹做好2020-2021年预算收支平衡有关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中,明确给出了四个“不得”,防止出现上述现象。
《通知》强调严禁违规安排支出。不得违规出台工资、津补贴以及民生领域等刚性支出调标政策。不得举办未列入年度计划和预算的大型会议、培训、论坛、展览等。不得违规使用财政资金举办年会、庆典、发放福利等。不得报销超范围、超标准,以及与公务活动无关的费用支出。
财政部要求各地监管局密切关注地方出台工资、津补贴及民生领域等刚性支出调标政策。
没花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等可结转
今年我国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主要让地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抗疫相关支出。由于一些地方抗疫特别国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或者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项目资金没有及时花出去。另外各省被允许预留一部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作机动资金,用于保障“三保”支出需求。
为了避免地方突击花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财政部上述《通知》明确,年底前确实难以用完的抗疫特别国债项目资金可结转至下年安排使用,未分配下达的预留机动资金可结转下年用于平衡预算。
除此之外,财政部还允许资金规模庞大转移支付资金当年未使用完毕,可以结转下年使用,或者收回财政统筹安排。
部门资金结转会影响下一年预算安排。财政部明确,对于上年列入年初预算的预计结转资金与实际结转资金规模差异较大的,相应减少2021年预算安排。对于预计结转资金规模较大的项目,2021年预算要减少安排或不再安排,调整资金用于其他重点、急需支出。
施正文表示,大量财政资金结转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压减相关部门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用到其他重点领域。
财政部强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等项目类资金要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合同约定和规定程序拨付资金,严禁无预算、超预算、超进度拨款。
邓淑莲表示,要解决突击花钱现象,需要提高预算编制能力,做到预算编制的科学、精细。并改革一些不合理的财务规定,比如社科研究项目的费用大部分都是人工费,但如果规定不能发放劳务费,预算执行就会受到影响。另外还要改进预算程序,这是解决年底突击花钱以及预算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预算应在财政年度开始之前完成编制和审批,给预算执行留下足够的时间。
财政部要求,各省要建立约谈通报和问责机制,对本地区年底突击花钱、收支平衡出现问题的地区,省级财政要及时采取通报、批评、督促调整预算等方式予以纠正,对于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予以严肃问责。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