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双循环格局下的医疗产业创新与使命

  受今年疫情的影响,医疗大健康生态圈加速重构,许多新生业态出现,固有的医疗模式早已打破,远程医疗、分级问诊等互联网医疗和AI+医疗等新业态更是蓬勃发展;大健康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在逐渐“换血”,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手段赋能产业,重塑医疗这条至关重要的价值链。

  在双循环格局和“健康中国”背景下,在疫情倒逼行业突破创新的重要风口,业内如何适应市场和环境变化,如何在危中寻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12月29日,第一财经联合国药控股(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控租赁”),共同推出云上会直播——后疫情时期:双循环格局下的医疗产业创新与使命,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主任卢清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冯晓源、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梁嘉琳、国控租赁常务副总经理刘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医疗资源亟待再分配

  “基本所有三甲医院门诊量已经回到了疫前的水平,也就是说线下的医疗是无法替代的,这也促使我们考虑,不是因为疫情,就医才要到线上去,而是整个医疗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冯晓源如此坦言。

  诚然,疫情给医疗健康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过往通常停留在线上预约、简单咨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就诊需求,全行业开始加速医疗模式的更新迭代。在这个过程中,“价值医疗”显得尤为重要,即更高性价比的医疗健康服务。

  养老、医疗、教育会成为未来拉动现代服务业的三驾马车是公认的大趋势,疫情更推动了老百姓对于医疗服务量的需求和服务单价的需求。价值医疗顾问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梁嘉琳认为,新冠疫情以来,很多地方为了减轻工商业主的负担,进行减征或者免征的政策,所以医保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有限。同时,目前中国患者就医的自我负担在20%到30%之间,未来如果要达到世卫组织的标准,需要再往下降。如果供给侧未来都不能出很多钱,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就会非常激烈,这个时候需要提升药品器械、医疗卫生服务的性价比。

  因此,如何通过扩大互联网诊疗的服务形式、普及分级诊疗等模式,来提升医疗服务的性价比,是值得行业供给端深思的问题。

  对此,国控租赁常务副总经理刘芳提出,随着患者医疗需求日益旺盛,医生资源的总量和质量,都面临着缺口。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到,包括三级医院在内的传统公立医院在疫情中仍然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但如果患者分流,对各级医疗资源信任度更高,而不是所有人涌到三级医院,感染率会大大降低,这暴露出来分级诊疗有待加强。刘芳指出,“医疗主要源于信任,在价差不大的情况下,大家仍然愿意去三甲医院。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体系,把信任资源通过体系嫁接出去,让大家享受同等的服务,不会出现对公立大三甲之外的医疗资源没有信任感的问题。”

  对于医疗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构成要件——支付,刘芳提到,医疗行业的“4+7”带量采购,以及DRGs单病种付费以及鼓励非公医疗,包括商业保险发展都越来越快。她表示,“目前‘4+7’药品加成非常低,很多药品价格跌破了想像,以前几万一个的支架现在跌到几百块钱,这也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变化。”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主任卢清君也认为,很多配套措施,包括医保支付措施还不够,这大大的限制了群众和医生在使用互联网医疗的层次和深度。“从远程会诊到远程诊断,到互联网复诊,甚至到一些用于居家的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实际上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开展。如果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协同体系,能够让医生、专家,全科医生在线连接起来,共同为患者诊治,就可以解决患者在基层首诊的时候出现的信任问题,这个信任体系就会慢慢建立起来。国家实际上也在大量鼓励相关的措施。”

  创新突破势在必行

  数据显示,中国去年就医的人次大约为83亿,但是国内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人员仅有一千多万。面对医疗供需如此不平衡的现状,仅凭培养更多的医护专业人员远远不足以弥补巨大的差距,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势在必行。

  冯晓源表示,互联网解决了医疗的可及性问题,患者不用出家门就可以看病。但是伴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还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目前一些新技术还是碎片化的,没有形成上下游、生态圈的方式。对此,刘芳也认为,药品和器械是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行业,很多创新都只能集中在头部企业。对于中小型的企业如何获得创新的资金支持以及研发过渡期的商业化落地是个难点。

  目前,制药行业年营业收入在一个亿以上的客群,大约只有一千家,占比约10%—20%。而在医疗器械行业,这个数值甚至不足5%。疫情之后,这一类大型企业可以获得的贷款和资金充足。而另一方面,作为整个发展链条中重要基石的中小微企业,却只有其中业绩高增长的那部分能够获得资本的关注。

  刘芳谈到,国控租赁发挥对全产业链的润滑剂功能,以资金为纽带,以价值创造为目标,解决冯教授提到的碎片化问题,嫁接技术、流通、服务之间的各种资源。首先是发挥最基础的金融服务功能,为医疗机构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以融资租赁为核心的业务手段,深入实体经济;其次是发挥产业赋能的功能,通过五年来累积的对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医疗服务终端的把控能力,将独家的股东优势最大化,提供包括资源嫁接、品牌服务、产业运营在内的相关服务,推动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的升级变革;另外在商业模式上坚持创新,把金融手段丰富为赋能手段,配合医疗行业企业融资特点和运营逻辑、配合融资和产业运营服务产品的创新,提出更为适配的产品和模式。

  刘芳认为,产业金融服务商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群众能够应用的医疗手段不断丰富,通过产业赋能,叠加跟医疗需求相匹配的服务产品。比如疫情之后比较火热的IVD体外检测行业,“中国人很厉害,美国人检测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我们24小时就可以给你结果。”这个行业在疫情之后快速生长起来,国控租赁也已经迅速发展起相应的配套业务,通过股债联动的“风险债权”模式,将传统融资租赁与股权投资相结合,推动发展期的行业和企业不断进步。

  不过,在重构医疗生态圈各个环节、为利益相关者带来创新的解决方案之前,卢清君认为,很多互联网、传感技术,包括体外检测和便携式设备仍然不够发达,产业支撑不够成熟。政府试图通过“带量采购”、“取消药品加成”调节出来一些空间,并增加人员方面的激励机制和补偿,减少在耗材、药品方面的消耗,这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

  梁嘉琳认为,医疗系统发展过程中,国家卫健委通过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国家医保局通过医保信息工程逐步统一医学标准术语,统一药品诊断的手术操作等等编码规则,书同文,车同轨,逐渐完善医疗产业基础建设。同时,岁末年初的关键词“新基建”在数字健康行业中的应用也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前期投入很大,一旦落地见效之后,可以获得很好的长期复利,未来可期。

  软硬兼备,机遇与未来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愈发强大的形势下,这些新兴技术加速与医疗行业融合,渗透到包括预防、诊断、治疗等在内的医疗各个环节,给人们就医习惯、就医方式等带来改变的同时,这些融合也将对整个医疗产业和医疗体制带来重大变化。

  具体到临床方面,冯晓源就指出,目前大数据的应用分析已经催生出许多有助于医疗的装置、设备。AI可以把患者所有的信息都分析清楚,促使医疗资源更加优化配置。换句话说不会专家门诊围一群人,小医生门诊没有人。此外,类似手术机器人这样的创新很多,原来医生开一百刀,一千刀才练出来的手,但是在AI的情况下,很快就可以把这些手术摸熟。未来,智慧医疗和智慧医院是非常大的突破,在不久的将来,智慧医疗会让信息不对称逐渐减少,让各种医疗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会逐渐的发展。

  在具体实践方面,刘芳分享了国控租赁过往或正在进行中的许多案例。例如在小型医疗机构方面,现在快速成长的口腔、医美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对于这些偏小微类的客户来说,他们在发展当中的需求,国控租赁可以通过线上金融的手段,通过数据化的分析,走线上金融的快速审批。“比如小B大C端的客户,在银行机构申请,需要审批一两个月,我们在这一个礼拜之内就需要把这件事情解决掉。”国控租赁现在也在自己打造产业园的服务,对于园区的建设以及园区的客户,提供一整套的联动化的服务,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服务,帮助整个医疗产业各个行业上的赛道企业快速发展,从而更快的构建出医疗产业的软硬实力。

  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在后疫情时代下,围绕医疗行业的创新和大健康产业链的发展,以国控租赁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整个社会医疗产业价值提升当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将不再是纸上谈兵,一切皆有可能。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商业报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随着永煤债券的问责逐渐落地,涉事评级机构迎来“罚单”。  12月29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2020年第18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决定)指出,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