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1月4日出版的2021年第1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记者杨绍功、李平、毛鑫、谢佼采写的文章《智慧城市“数据之渴”何解》。摘要如下:
数据是智慧城市的血液。没有数据,或者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已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掣肘。
记者在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采访发现,部分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仍存在数据少、欠账多、成网难等问题,其背后,则是数据返还难、共享难、积累难的沉疴。
据了解,目前部分地方建设数字治理平台准入门槛较低、参与建设运营的企业和机构资质参差不齐,相关部门缺乏监管机制、监管技术,导致地方平台可能存在重要敏感数据泄露的隐患,这加重了“数据大户”部门的免责心态。而没有更高层面的统筹,许多掌握核心数据的部门因为担心数据出问题需要担责,就会变着法儿躲闪,更不会主动研究信息共享机制。
记者还发现,长期以来,直通基层的信息采集系统平台(专网)较多,不少采集项目交叉重复,信息一旦采集上去又缺乏整合、难以返还共享,也给地方城市数字化建设带来难题。
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完善,“纵强横弱”现象突出,特别是受行业管理限制、数据管理权限上收等因素影响,部分数据未进行属地返还,造成地方部分数据使用困难。
多地地方干部反映,专网权限限制了地方数据获取及业务开展。比如,因部门数据管理权限上收,地方能接触到的人口库中身份、常住人口等信息不再更新,影响了地方人口信息管理、不动产登记等工作的开展和基于人口数据的大数据分析。
负责数字城市建设的地方干部直观感受到,只有直接服务居民群众才能实现数据积累、归集到更广泛而准确的数据,但疫情防控毕竟是特殊情况,常态化开展服务、实现数据沉淀是各地的迫切需要。“不能等到智慧城市建好再去考虑如何服务群众。”南京市溧水区智慧办主任章丽坤说。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