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在于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在新一届EMBA新生的第一课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教授,用这句来自浙大老校长竺可桢在1938年11月开学典礼中的话,请学生们记住由浙大培养的企业家需要具备四种精神:尊重人性之精神、尊重人格之精神、尊重人道之精神和尊重创新之精神。
“四种精神”,绝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具有实质内容。具体诠释为:
尊重人性之精神,是指承认人有私心,但是更应有公心,要让私心和公心两者得到应有的尊重。
尊重人格之精神,是指尊重人的格调之独立,不屈服于官僚之气,企业家要做到官商相互尊重,既亲又清。
尊重人道之精神,是指人道是商道之基,是商道的人格化。如果企业主唯利是图,则这个企业也必然唯利是图。企业家之人道在于其仁德、仁爱之心,懂得尊重和感恩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
尊重创新之精神,是指科技创新是企业家寻找意义的战略投资,是企业永续发展之不二法门,是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梦的核心支撑。
在EMBA教育中,除了创新和商学相关联之外,为什么院长魏江将人性、人格和人道置于其中,甚至还高于创新的地位?
这个问题涉及商学院(含EMBA)存在的意义。
院长魏江援引彼得·德鲁克的话说,管理是一门真正的博雅之学(a truly liberal art)——“一所商学院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唯一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在他们的管理下让组织变得富有成效。这才是一所商学院应该追求的使命和目标……(德鲁克写给《经济学人》编辑的一封信)”
2022年,时值中国EMBA教育整整20年,回顾过去及结合当下形势,作为首批EMBA项目办学的浙大EMBA,又是如何践行“博雅之学”理念的呢?
定位于民营企业管理者群体
和所有在2002年首批中国大学的EMBA教育项目一样,时任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副主任的吴晓波教授和魏江教授,面临着这“四问”:EMBA项目的使命是什么?招生对象是谁?教学课程是什么?教师如何而来?
“基于EMBA项目的自身特点,是打造企业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该项目办学的初期,就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培养具备健康品格的企业家人才。”吴晓波教授回忆道。
明确了使命后,接下来就是思考招生对象问题。
按照魏江教授的说法,浙大EMBA项目之初,基于学院身处国内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处于民营经济最活跃的浙江,抓住区域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广泛吸收该区域的私营主作为生源。
那么,2002年时期的浙江民营经济是一种什么形态?
根据浙江工商资料,2002年,浙江全省共有私营企业24.73万户,年产值亿元以上私营企业33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户,注册资本超过亿元的达68家,全省雇工超过100人的私营企业逾70000家,雇工100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数以百计。私营企业集团已达342家。
对比全国各省,浙江的私营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五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浙江私营企业中还呈现出“向科技要效益”和“积极海外贸易”两大趋势:
在科技转型方面,当年全省私营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资金319.66亿元,比上年增长27.28%,技改立项比上年增加了35%,新产品开发比上年增加了46%。
在对外贸易方面,浙江从事出口生产的私营企业有15778户,实现出口交货值883.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8%、29.64%。其中超百万元的为5948户、817.98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8.25%、37.68%。
在国内早期的EMBA项目的优势竞争中,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地处的经济地理地位;第二、拥有企业家数量规模的优势市场。按照条件,浙大EMBA的招生优势属于“自然赐予”。
不过,吴晓波教授也客观表示,由于当时的中国EMBA教育仅仅实现了从无到有,尚未推行日后的统考制,因此招进来的企业学生,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教育,这对EMBA项目在设计课程及课堂教学上,均带来很大的压力。
对此,魏江教授深有感触。他表示,浙大EMBA项目初期,和多数院校一样,也是模仿参考了海外EMBA课程体系,从海外聘请了更熟悉西方EMBA教学模式的洋教授来浙大授课。
事实上,在初期,由于国内对EMBA这个“教育舶来品”缺乏认知,因此各EMBA项目单位均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摸索过程。不过,随着国内经济急速发展,以及企业管理者对商学实效价值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EMBA教育相关的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促使国内各EMBA项目开始进入一场集体反思和升级。
浙大EMBA,迎来了自2002年开办项目以来最激烈的一次重大变革。
构建起“商学+”教育生态
2014年至2016年,出现了两份有关国内EMBA教育的政策文件,并对此后的国内EMBA项目发展发生深远影响。
第一份文件是《关于严禁举办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培训项目的通知》出台。这导致大量政府官员退出EMBA教育,由此解构了由原政府官员、民企老板、外企高官等组成 EMBA生源的三维结构。
第二份文件是《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出台。其要求自2017年开始,EMBA项目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考生参加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该政策也被称为“统考制”。
两份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EMBA教育的办学体系,同时,也对国内多数EMBA项目带来巨大冲击。有些院校即使承受了第一波影响,但却未能躲过第二波冲击,结果出现了招生不足,有的干脆直接停办。对于浙大EMBA而言,情况又如何?
用“先抑后扬”来形容浙大EMBA在这段时期内的情况最为贴切。
第一份文件出台后,由于浙大EMBA生源结构中本就以民营企业的老板和高级管理者为主,因此对其影响并不大,但是第二份文件出台后,影响则非常巨大,对此,魏江教授没有回避,他表示,“统考制”出台后,随着大量民营企业老板群体生源的退出,浙大EMBA招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当时,魏江意识到,“统考制”出台并不意味生源的消失,而是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含少量专科学历额度),且有5~8年及以上的高级管理岗位经验、一定规模化或前瞻行业企业的生源,成为了国内EMBA项目的核心招生对象。对此,浙大EMBA决定进行反思和做出历史性改变。
首先,必须理解EMBA教育出台这两个文件的原因。事实上,前一段时期中,社会上对EMBA教育的议论呈现了一种负面倾向,比如“官商利益”“富人圈子”“卖文凭”等等。
“尽管浙大始终坚守底线,但这股风气还是影响了整个EMBA教育环境。”魏江表示,浙大EMBA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明确价值观的问题。于是,“培养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的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确认,特别是针对EMBA教育,更是明确了“尊德性,道问学”的培养理念。
“尊德性,道问学”出自《礼记·中庸》,原句是“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其大意就是,君子(意指EMBA学生——企业管理者)既要存心养性,尊重与生俱有的德性,又要格物穷理,来存养发展德性。
浙大EMBA强调,面对日益不确定的环境,唯有通过“问学”过程,不断创造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应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而开物前民,扮演好领导者角色。
基于以上价值观和培养理念,浙大EMBA又是如何确立自己的教育方法论呢?
同期,基于产业、经济、科技的最新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结合浙大学科教育资源优势,院长魏江在2018年接受《经理人》采访时,正式明确提出了浙大EMBA打造“商学+”新培养模式。
事实上,“商学+”的EMBA教育模式,浙大管院早于5年前就已逐步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如,2012年,浙大管院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合作“商学+制造”的培养体系,联合开设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项目,培养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物流企业的核心经理人员与创业者;2014年,推行MBA Track制度,聚焦行业需求改变传统工商管理培养模式,随后,推出了农商MBA、医疗健康MBA、文化旅游MBA等项目;2017年,启动本科专业结构优化,8个专业优化为3个,以“管理理论+人文精神+科技洞见”为逻辑,全面改革“一横两纵”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培养引领中国发展健康力量”价值观的深化,以及“商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入,浙大EMBA进入了一个全新的EMBA教育场景时代——打造“商学+”教育生态系统:
课程体系蕴含的“新思维”。构建了更适合于中国产业经济、中国企业的实效价值课程体系,打造了包括科学思维(S)、管理理论(M)、人文精神(A)、伦理责任(R)、技术洞见(T)的SMART课程体系。这套体系的特点就是,商学+学科的多元化、商学+行动的多元化、商学+思考的多元化、商学+课堂形式的多元化等等。
师资结构的多元化。在SMART课程体系之下,浙大EMBA一改过去基于管理学科搭建教授团队的传统思维,重新建构了一个在学科上更为多元化的专业教师团队,除了管理学专家教授之外,还增补了理工农医科学家、文史哲学者、国家经济政策制定智库专家以及一线企业家等等。
EMBA学生和浙大校友资源的融合。由于浙大EMBA学生大多来自各行业企业的高管、创业者,因此浙大EMBA为这些学生搭建了企业校友资源平台。在浙大精英校友中,70%为民营及私人控股企业,85%担任企业最高决策领导职务,426位上市公司董监高。
以上只是浙大EMBA“商学+”教育模式场景中的部分,其他还有研习社、论坛、讲堂、CXO系列平台、奖学金计划、联谊活动等等。
2020年底,浙大管院在“商学+”教育模式实践基础上,进行了再度升级,提出了“‘商学+’教育生态系统”,并以此构建系统架构。其基本思路就是建设起“目标—内容—运行—保障”四层次系统,具体涵盖九大子体系。
由浙大“商学+”教育生态系统的概念,在国内商学教育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重点了解其九大子体系的目标及其涵盖的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能改变中国,进而改变世界的人才。
“宽口径、通识型”专业体系。按照一级学科范围设立本科专业,并以“管理基础+科技洞见+人文精神”为专业培养方向。
“商学+科技+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商学+”的模式来改革课程体系,通过商学+科技、商学+人文,构建起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工程科学、实验科学、数据科学、人文科学等为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二、三、四课堂体系。按照浙江大学KAQ2.0人才培养模式,做实做深做好第一课堂教学;发挥“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中的商学院”的优势,有效利用校内跨学科交叉学习的第二课堂功能;走出校门进入一流企业和现实社会(第三课堂),科教产融合;通过“三个百分之百”战略,让本科生100%国际交流、硕士项目(含EMBA)100%国际合作项目和博士生100%在国际学习6个月以上,发挥第四课堂的国际化优势。
“平台+项目制”运行体系。其中的平台,是指把学院建成平台化组织,学院作为教学、科研和行政协同的基础设施,支持各类教学项目动态创新、有序运转。所谓项目制,指全部培养项目都按照项目制方式运作,实现项目主任负责制,形成“项目围着平台转,平台围着项目转”的体系。
“项目团队+课程团队”责任体系。各类项目都建立项目团队,要发挥项目团队的责任主体作用,落实项目主任责任制。课程组是教研的基础组织和基本教学单元,发挥课程组责任主体作用,实行课程组长负责制,最终形成课程组与项目团队之间的矩阵式治理体系。
“开放型、平台化”组织体系。强调开放型,就是要把管理学院办成综合型大学中的商学院,办成与各类利益相关者网络无缝对接的商学院。强调平台化,学院是网络的中心,与外部组织互联互通,建立战略导向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合作伙伴网络,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开放型、多样化”师资体系。通过建立“学系—学生—企业”关系的“三结对”院企联盟、聘请兼职师资、联合创办项目等形式,吸引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社会知名人士、国际学者加入学院这个教学平台,让学生共享多样化教师资源。
价值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倡导“三好老师”文化,以“像爱自己孩子一样上好每一门课”“一流人才培养是科研第一成果”的价值观,来优化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
“企业本身是一个经济动物,其存在目的往往会为了利益。如果我们的EMBA教育还继续告诉企业老板如何避税、如何投资回报,甚至如何上市圈钱炒卖股票,那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本质,真正的商学教育应该为国家服务、为产业经济服务,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和环境的和睦、创新社会价值、解决国家紧迫的技术任务等价值上。”魏江表示,浙大EMBA通过“商学+”教育生态系统,就是要办成综合性、创新型、研究型大学中的商学院,探索出EMBA人才培养的浙大模式。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