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化妆?看看8000“西北傩”的“妆后”复古气质

  中新网兰州2月20日电(闫姣) 近日,陈列于兰州市七里河区一民俗文化馆中,数量众多、场面震撼的数千傩面具引起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调侃面具上色前后称,“这才是无效化妆和有效化妆的强烈对比。”

  参与了傩面具的雕刻与“上妆”过程的任勤卓说,“制作傩面具最难的一步,是为其‘化妆’。”他说,色彩若产生偏差,傩面具的神韵将大打折扣,就好比当下网民热议的“无效化妆”。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时使用的道具,又被称为“刀尖上的古老表情”。图为未上色和已上色的傩面具对比。 闫姣 摄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时使用的道具,又被称为“刀尖上的古老表情”。图为未上色和已上色的傩面具对比。 闫姣 摄

  傩面具是傩文化中傩祭、傩仪中使用的道具,是原始的图腾再现,也是祛灾纳祥的吉祥象征,又被称为“刀尖上的古老表情”。西北傩面具色彩丰富,红色代表正义、忠诚,白色代表阴险、狡诈,灰色、蓝色、金色分别有其色彩寓意。

西北傩面具色彩丰富,红色、白色、灰色、蓝色、金色分别有其色彩寓意。图为表示造型各异的傩面具。 闫姣 摄西北傩面具色彩丰富,红色、白色、灰色、蓝色、金色分别有其色彩寓意。图为表示造型各异的傩面具。 闫姣 摄

  任勤卓是甘肃人,现年41岁,已有20余年的傩面具制作经验。他介绍说,经过多道工序后,挑选合适的颜色,并将其绘制在对应的面具,依据面具纹路厚涂或薄涂颜料,使其更有立体感和复古感,“好比女子化妆。”

一副傩面具的完成要经过选材、粗坯、细坯、打磨、刮灰、刷底、上漆、装饰等十几道工序。图为按照造型及形象摆放的傩面具。图为按照造型及形象摆放的傩面具。 闫姣 摄一副傩面具的完成要经过选材、粗坯、细坯、打磨、刮灰、刷底、上漆、装饰等十几道工序。图为按照造型及形象摆放的傩面具。图为按照造型及形象摆放的傩面具。 闫姣 摄

  “玉面狐狸”“长须鬼神”“獠牙青面”……中新网记者走访该馆时看到,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数千面具极具“复古感”,神怪妖精或彪悍狰狞,或和蔼慈祥,轮廓清晰,形象鲜明。置身其中,彷佛回到古人穿戴面具,跳动傩舞,举行祛灾纳祥仪式的场景中。

傩面具中神怪妖精或彪悍狰狞,或和蔼慈祥,均轮廓清晰,形象鲜明。 闫姣 摄傩面具中神怪妖精或彪悍狰狞,或和蔼慈祥,均轮廓清晰,形象鲜明。 闫姣 摄

  一副面具的完成要经过选材、粗坯、细坯、打磨、刮灰、刷底、上漆、装饰等十几道工序。任勤卓说,彩绘和上色最考验匠人的功夫,讲究“一笔定精准”,并且颜色要与古代相似,否则面具会失去质感。

图为八千傩面具中的其中一个“白面傩面具”。 闫姣 摄图为八千傩面具中的其中一个“白面傩面具”。 闫姣 摄

  任勤卓出生于傩文化浓厚的甘肃静宁县乡村,看傩戏、跳大神等过年的娱乐活动,成为他和小伙伴儿时最快乐的记忆。因从小耳濡目染,他上小学时便对当地傩文化熟稔于心。

“傩”意为“惊驱疫厉之鬼”,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闫姣 摄“傩”意为“惊驱疫厉之鬼”,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闫姣 摄

  17岁起,为了深入挖掘整理甘肃的傩文化,任勤卓先后前往陇南市、甘南州、庆阳市等地,遍访民间巧匠,收集“甘肃傩”的历史故事、民间传闻。因此机缘,他爱上了傩面具的手工制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文化馆负责人杨海军介绍说,傩面具由众多甘肃民间艺人耗时8年雕刻完成,共8000余件。而在这8年时间里,和任勤卓“同行”的匠人迫于生计,纷纷“另谋出路”,只有他一人坚持了下来。

图为妖魔鬼怪形象的傩面具。 闫姣 摄图为妖魔鬼怪形象的傩面具。 闫姣 摄

  “傩面具是古老文化的记录,不能被遗忘,我会一直坚守下去。”任勤卓说。

  该文化馆集合了甘肃地方民俗文化、黄河文化,春节期间,成为兰州市及周边民众过“文化年”的热门打卡地,原生态意味十足的傩面具也为游客所津津乐道。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中国新闻网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宋宇晟)今年春晚中,创意表演《牛起来》采用远程“云”制作的方式,身在春晚舞台的王一博、关晓彤与身在香港的刘德华,成功合体“牛人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