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应妮)著名作家葛亮最新小说《瓦猫》以“匠人精神”为核心,空间由南京、香港到昆明,时间跨度则从当代溯至西南联大时期,寻找时代开阖变迁之际,人的尊严、执着与信仰。该书日前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瓦猫》的写作源自葛亮参与祖父葛康俞教授的著作《据几曾看》手稿的救护工作。葛康俞是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于抗战期间在四川江津凭借记忆完成的专著《据几曾看》,至今仍被中国古代书画研究者奉为圭臬。因为祖父受损的手稿,葛亮偶然接触了“古籍修复师”这个行当,并亲自体会了一本书可以被完整修复的全过程。其中每一处细节都不可预见;每一处工作都具体而微。艰辛所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却不一定能完成,而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才能攻克。这一经历感染了葛亮,启发他写下“匠传系列”首篇《书匠》。
时下,总有人质疑匠人墨守陈规、因循守旧,而在参与祖父著作的救护工作中,葛亮对“匠人精神”有了新的理解。“我所接触到的他们,会有一种和体态无关的年轻。在神态上,那便是发自内心。其中之一,就是他们仍然保持着丰沛的好奇心。在一些和现代科学分庭抗礼的立场上,他们需要通过老法子解决新问题,从而探索大巧若拙的手段和方式。这其实是带有着某种对传统任性的呵护与捍卫。如我写《书匠》中的老董,不借助仪器,以不断试错的方式,将雍正年间的官刻本复制出来。”
《瓦猫》一书事关手艺,其中涉及古籍修复师、理发师以及陶艺师三个传统匠种,空间跨越三城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从江南、岭南再至西南,时间跨度则从当代溯至西南联大时期,呈现出多元的叙事风格和气象。此次以“匠人”为故事之引,葛亮寻找的仍是人的尊严、执着与信仰,时代开阖变迁之际,人的遭遇与变革,一鳞一焰,是为匠传。
该书素材是葛亮多年来走访各地,考察民间手艺所得。小说中非虚构与虚构手法相互交织,再次证明这位小说家对素材运用及掌控的出色能力。如同书中的古籍修复师,葛亮做的是修复时间的工作,将蕴藏在历史肌理之下的枝节精心修剪成型,呈与世人。
作为破题之作,小说《瓦猫》的原型空间为中国西南古镇龙泉。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位于云南昆明的龙泉镇既是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亦是抗战背景下西南联大多位著名学者的聚居所在,同时在该地复建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清华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重要研究院所。为恰如其分地重构这一文学时空,葛亮进行了大量而详实的考察。通过这篇小说,读者既可领略闻一多、冯友兰、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亦可感受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文传统的轴线上,匠人精神与精英文化理念、爱国情怀之间的相濡以沫。
图为葛亮(右)采访澳门木雕佛像非遗传承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在葛亮看来,个体在时代中的跌宕,也以物作为一个又一个重要节点。“良工”与“故物”相互成全,亦成为当下的我们审视文化传统,重认匠人精神重要的一体两面。
葛亮曾被评论家称为“新古典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瓦猫》一书延续其抒情美学,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书中三篇小说虽然都描写的是匠人匠心,但各有侧重:《书匠》是中西古籍修复之异同,讲究的是“不遇良工,宁存故物”;《飞发》是传承变与不变之争,持守与创新;《瓦猫》更涉及匠人的的根本——吾随物性,以手摹心。
据悉,“匠人系列”小说在杂志刊发后,即跻身“收获文学榜”“十月小说榜”等各大文学榜单,其中《书匠》更入选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热议,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