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怪兽充电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文件,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有望成为国内共享经济的第一股。
对于企业本身,我们绝不能断言其未来如何,因为企业是活的,它永远有调整转型的机遇。
但对于其所处的赛道,我表示非常不看好。
共享充电宝是一门很low的生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业态内,话语权low(低声);
市场端,客单价和市场总盘low(低数目);
未来潜力,总体的天花板上限low(矮小)。
在整个共享充电宝的行业生态中,大致有这样几个主要角色共同搭建起相关服务。话语权low
最上游有飞毛腿、比亚迪、紫米等零配件制造厂商和技术研发商。
再下一环有富士康、租电等移动电源生产商和代工厂。
然后就是咱们的共享充电宝运营商,人们常说的三电一兽(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小电科技、怪兽充电)就是这一part。
具体使用场景中,餐饮、购物、娱乐以及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景,共同构成了下游商户渠道,一般称其为点位(POI)。
在各大报告中,分析师们往往将共享充电宝的消费场景归纳为“低频应急类需求”。
这个“急”字就决定了,用户在具体消费中是没有忠诚度的,往往都是选取最近的点位充电。
好比出门在外的公厕场景,消费者绝不会因为特别中意某条街的某个坑位,而让自己尿了裤子。
此外,我们需要认清在共享充电宝的消费场景中,消费者到底买的是什么东西?
是充电宝的临时使用权吗?是多网点服务吗?是利落的机柜,舒适的充电宝体验吗?
都不是。
消费者买的,是电。
电这个东西,绝大多数消费者是感知不到区别的。
听HIFI大神介绍,火电的力度大点,声音偏暖,用水电的声音偏冷,但解析力很高。
水电中,以葛州坝的电音色最好。
火电中以北仑电厂的电音质最好,因为烧的无烟煤的比例最高。
但绝大多数普通人都劝大神要勤挖耳屎,可见凡人的悟性是十分有限的。
既然对消费者而言,电是毫无差异的。那么共享充电宝的用户群体中,是很难产生任何“品牌溢价”的。
这就决定了怪兽充电等共享充电宝运营商,在面对上下游时的话语权缺失。
上游方面的产品供给市场,有这样几个特点:充分竞争,单价低廉,利润微薄,因此双边都谈不上什么话语权。
目前来看,上游供应商分散且众多,产业链也已经十分成熟,因此产品端的进入壁垒几乎为零。
但考虑到运营成本和安全保障以及品牌质量,能与运营商们匹配的优质资源其实并不多。
而头部大厂就是开门做生意,想拿独家是十分困难的事。
怪兽充电对接的是小米供应链,主要依托紫米科技代为生产,而比亚迪则同时对接了小电和街电。
资料也显示,设备成本在共享充电宝行业中,仅占到了15.4%,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供应链的改善,这一成本占比还将逐年递减。
但另一边,我们看到商户成本高居第一位。
这也说明了在下游方面,共享充电宝运营商处于绝对劣势。
据艾瑞咨询调研,2017年,入驻商户的分成比例是0%~20%。而2019年,这个比例很快就上升到了50%~80%。
一方面,由于用户品牌忠诚度低,最近点位是其决策中的最大依仗,这一状况也直接映射在了运营商与点位之间的关系。
同时,运营商还需要保证其铺设密度来满足即时性和借还体验,进一步放大了下游点位的话语权。
从商业逻辑上,共享充电宝的流量来源也是极大依赖于线下而不是线上,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排他性合作模式,也进一步推高了点位的待价而沽。
由于共享充电宝服务并不能给商户带来什么额外的利好,因此,商户选择合作运营商的参考因素中,入场费及分成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艾瑞咨询的调查报告中,也印证了这一点。
怪兽充电的招股书给我们清晰展示了这一点。
招股书显示,在支出中增长最高的营销费用,主要是用于对合作伙伴的激励费用,包括佣金和入场费以及向业务开发人员支付的报酬。
这笔费用在过去两年分别为13.62亿元、21.21亿元,增长率为55.87%。
在总激励费用中,怪兽充电的入场费(直营模式)从2019年的1.06亿元增至2020年的3.8亿元,增长了约260%。
支付给合作伙伴的佣金(代理商模式)也从2019年的8.22亿元增加45.5%至2020年的11.96亿元。
大的数据方面,2019、2020年,怪兽充电的营收分别为20.22亿元、28.0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7542.7万元。
典型的增收降利。
以至于媒体惊呼:“共享充电宝原来一直在给商场打工!”
近日,共享充电宝涨价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总规模low
据报道,很多热门商圈的价格从原来每小时1元钱,普遍涨到每小时2到5元钱,部分繁华地段甚至高达每小时10元。
对上市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好消息。
在各大分析研报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用户对充电宝价格不敏感”,是作为一个行业优势来讲的。
说得再术语一点,这个叫“缺乏价格弹性”。
比如,粮食类的农副产品价格弹性就极弱,刚需就卡在那里。当产量减少,价位抬高时,市场的需求也不会出现太大的萎缩。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段子,就体现了这一特性。
就农产品而言,由于整个市场并不存在什么技术垄断和进入门槛,当价格大幅上涨后,高额的利润会迅速吸引农民转型种植大蒜等,进而在来年导致供给过剩,以至于价格暴跌乃至烂掉。
但相比之下,共享充电宝的进入门槛还是相对要高得多的。
在研报的逻辑中,由于用户普遍缺乏价格弹性,同时刚需稳定,那么该赛道的上涨空间还有很多。
可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分析。
在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受众中,其实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人群。
一类是真正的“低频应急刚需”,而一类则是常用顾客。
对前者而言,倘若他正在等一通十分重要的电话,或关乎于几千万的订单,或关乎于他的学业乃至婚姻幸福。
那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共享充电宝对该类用户来说价值就是极高的,定价到万元都有人咬牙买单。
但这显然不能作为商业基座。
对绝大多数共享充电宝的消费群体而言,他们用户画像是怎样的?他们到底在为什么付费?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探究相应的客单价上限在哪里?
事实上,共享充电宝的常用顾客有着这样的行为画像:
手游、视频、直播类应用的重度使用者;
没有携带充电宝的习惯;
有移动充电的场景需求(拒绝插座模式);
再凝练一点,那就是懒。
这种懒是心智上的,对应的是不想提前计划,以及决策的灵活性。
由于共享充电宝的诞生,年轻人可以更随意地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逛街/K歌/约饭”,彻底解决了用户的决策顾虑。
换言之,用户是在为这种“随意”的自由感付费。
那么,对应到每个人来说,其心理价位都多少有所不同。
对于不常出门的用户来说,偶尔的一次应急使用,十块乃至二十,都是可以咬牙接受的。
但对于其眼下的主力消费人群而言,过高的定价一定会将其倒闭入充电宝的常备军。
考虑到此前共享充电宝行业仍处于培养用户习惯的推广阶段,其定价起点本身就相对较低。
但随着不断加价,相应的影响也一定会在用户的消费频次和复购率上出现直接的负面体现。
一方面,“说走就走的旅行”难谈刚需。
另一方面,充电宝的购买成本也仅有50~100元左右。
二者叠加,留给共享充电宝的涨价空间绝不会太高。
再来看市场总盘。
在招股书中,怪兽充电援引了艾瑞咨询数据,称2020年中国移动设备充电服务市场规模为90亿元,并预计在2028年达到1063亿元,2020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36.2%。
这样的预计基于两个基础,在定量的技术上,假定是过往的增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在定性的逻辑分析上,则是因为下沉市场还处于发展早期,仍有大量的用户红利可以挖掘。
关于此,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理由作为依据,比如下沉市场用户的日均使用手机时长高达5.39小时。
但它没提到的是,这群用户中有75.67%的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
使用手机的五个多小时里,绝大多数时间是花在了自家的沙发炕头上。
退一步讲,就算这些人有户外使用手机的需求,在四线乃至更低的县城里,市中心和家门口也就是步行半小时以内的路程。
更别提58.23%的下沉用户都拥有乘用车,抛开车里充电不谈,回家也就是一脚油门的事儿。
由于生活节奏,收入水平,生活场景,城市圈规模等各种特性不同,共享充电宝在下沉市场的发展,决不是一道简单的加法算术题。
眼下,共享充电宝在一二线城市已发展饱和,甚至已经率先进入了点位的价格争夺战。
用户方面,所谓的价格敏感度低,指的其实是真正的“低频应急”群体。对其常用客户而言,大家的付费不过是为了“一时的灵活自由”,难谈刚需,涨价则必然会影响该群体的复购频次。
至于用来画饼的下沉市场,则有着全然不同的生态模式。
场景切换后,一二线城市的运营逻辑能否复用,乃至需求本身是否还存在,都需要打一个问号。
基于以上判断,2028年想要达到1063亿元的市场规模预计,几乎毫无可能。
如今,每一家企业,尤其是需要资本助力来拼一个未来的公司,都在追求一个词,叫“时间的朋友”。天花板low
这个共享充电宝行业,不仅不是时间的朋友,反而是时间的敌人。
所谓敌人的朋友,就是敌人。
共享充电宝本身就是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租赁型经济,而时间都站在了它的替代品一边。
比如快充技术的发展,多屏终端时代的展望,以及可拆卸电池的无厘头理念。
有段子称,某零零后灵感闪现,为什么不发明一款可拆卸电池?两块电池轮换使用,一块没电了直接换上另一块,然后给换下的电池充电,不耽误玩手机,就像换卡一样。
大家觉得这种“创意”很搞笑,因为十几年前这种电池本就是手机的标配。
“开历史倒车”还以为创新,瞬间就戳中了某些中老年的笑点。
但凑近探究,所谓的可拆卸电池设计,并非看上去那样匪夷所思。
如果,电池的大小可以做得更加小巧紧凑,如果拆卸装置可以更加便捷人性化,如果电池的充电器不要那么露骨硬核。
试想,如果真的有一款如同AirPods一样的便携式小巧电池,两块轮换,随换随充,除了解决边充边玩的痛点之外,还顺带解决了电池寿命到期后不得不换手机的问题。
那么整个共享充电宝的商业基座,将被彻底动摇。
从严格的技术角度,由于电池技术的发展缓慢,上述脑洞实现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快充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实实在在对共享充电宝造成冲击。
2019年,电池充满所需时长,最快需要35分钟,主流旗舰机型平均充满电的时间约80分钟。
如今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整个手机终端厂商在性能上都已经提无可提。充电功率开始成了军备竞赛的赛道之一。
除了果粉强大的苹果依然坚持在万年不变的5W功率上之外,安卓厂商已经提速到了120W快充,整整翻了24倍。
如今,iQOO7搭载120W的FlashCharge闪充,4000mAh双电芯电池充满100%的电量只需15分钟。
紧随其后的小米10至尊纪念版,也只需要24分钟即可充满。
要知道,在如今的终端行业中,技术壁垒已经保持太长时间,当头部技术突破后,后续的跟进将非常快。
对应到共享充电宝的场景中,过去消费者无法接受插座模式,有强烈的移动充电需求,其本质并不是用户享受包里装个充电宝跑来跑去的感受,而是用户无法接受长时间的插座充电等待。
但如果主流手机的充电时间都被压缩到15分钟,10分钟,乃至更短,那么共享充电宝的移动充电场景的吸引力将大打折扣。
当然,这依然无法解决用户“懒得”带充电器插头出门的痛点。但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成本更低的固定充电桩模式,将对共享充电宝造成直接冲击。
最终,就是关于多屏时代的预言。
由于5G具有mMTC(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的技术特性,在面向海量设备的网络接入场景中,多屏设备联通协同,跨屏互融和场景匹配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的人机交互,联网场景都以“个人”为中心,而“个人场景”中,核心设备就是手机。
但在5G带来的物联网多屏时代中,除了“个人场景”之外,我们还将迎来“家庭场景”、“移动场景”以及“工业场景”。
除手机外,电视智慧屏、汽车内的车载屏幕、商场中的玻璃墙壁、休息区的智慧桌面等一系列多终端屏幕将共同构建起我们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整个过程中,智能手机将从绝对核心变成多个屏幕中的其中一块,智能终端的去中心化将大幅削减人对手机的依赖,进而彻底动摇共享充电宝的业务根基。
在招股书中,怪兽充电披露,IPO募集资金除了将用于继续扩大重点商户网络、提高运营水平、加强技术能力等常规事项外,还将用于寻求投资机会并探索新商机。
但到底是怎样的“新商机”?其利润和现有资源又能支撑其探寻怎样的“新商机”?
招股书均未提及。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