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针对几家互联网巨头发起了一大堆严格的反垄断调查,身价不菲的CEO们都不得不多次露面自我辩护。结果吃瓜群众还在好奇接下来会不会被拆分,资本市场却直接让这些企业的股价逼近了历史新高。其中,谷歌、Facebook各自上涨了30%左右,亚马逊股价涨幅甚至超过了70%,让人直呼好家伙。
当然,华尔街资本并不独对美国巨头偏爱。某个在纳斯达克挂牌的国内电商平台最近身陷劳工关系舆论风波,社交媒体一片哗然,其股价反而迎来大涨,在2021年创下了历史新高。
风波中心甚至被官方调查组实锤“作恶”,市值却不跌反升,一句“资本眼里只有利益”,显然不足以解释这一吊诡的现象。
所以笔者就试着聊一下,为什么资本市场的选择和人民朴素的价值观正义感“背道而驰”。
故事从华尔街与硅谷的渊源说起
在美剧《硅谷》中,我们能看到资本与互联网的勾兑方式——一位辍学大学生在车库里不经意间捣鼓出了一个东西,吸引到风险投资人的注意,随手甩给他几百万美元。过了几年,这家“burnmoney.com”(烧钱互联网)公司上市了,即使公司财务报表显示它还完全未开始盈利,也并不妨碍股价蹭蹭上涨,此前的数轮投资机构顺利退出,获得了几十甚至上百倍的回报,创始人也在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
乔布斯、扎克伯格等都是广为人知的被“硅谷六合彩”(SiliconValleyLottery)砸中的成功人士。
但正如乔布斯曾被华尔街赶出苹果一样,投资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也如同夫妻一样,某些时刻如胶似漆,某些时刻又相看两厌。
从这个角度来看,巨头们深陷被审查、舆论风波,但资本却表现出了不离不弃甚至加码投入的姿态,是不是跟一些明星被爆负面新闻其伴侣依然装聋作哑、发声力挺的样子,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一言以蔽之,名声算什么,利益被紧紧捆绑才是关键。
从合体到单飞:CP出道之路
一开始,二战之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业的中心,资本需要增值、需要投资。这个阶段,相比大型能源、保险公司等,硅谷的小科创企业想要吸引到投资是不容易的,知名投资人巴菲特就很少投资科技互联网公司。而且,由于创业者往往是无抵押地拿到投资,所以投资者会想办法确认对方是否靠谱、创新是否真实、产品潜力如何等等。
硅谷历史上最早的风险投资案例——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投资仙童半导体,就是在经历了多次拒绝、并由“八叛逆”(从肖克利实验室出走的八个年轻科学家)共同签名约定之后达成的。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