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上海市碳排放总量要力争达峰。”前不久,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明确提出这一目标。这一时间表,比中国承诺的“碳达峰”时间提早了5年。这座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城市,将如何制定碳排放达峰路径?就在前不久闭幕的上海两会上,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积极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十三五”碳减排任务预计超额完成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提出“较全国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其底气何来?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上海煤炭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比重已降至31%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17%。与2015年相比,2019年上海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7.07%。“十三五”期间,上海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各项目标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且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目标。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2%,较2015年上升11.6个百分点。
“预计本市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碳排放强度下降任务,为下一步实现碳达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说。作为全国七个碳交易试点之一,上海的创新碳排放交易模式也为减碳降排打下了良好基础。上海从2013年底试点碳交易,到目前为止,累计交易量1.55亿吨,其中上海配额交易4500多万吨;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约在1.10亿吨,总交易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尤其CCER的交易量份额占比约40%以上。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总结说。
记者了解到,上海碳交易启动运行7年来,全市300多家控排企业,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7%左右,电力、石化和钢铁等碳排放大户,排放量下降幅度分别为8.7%、12.6%和14%。“上海碳交易试点不仅对行业减排起到了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极大提升了本市控排企业排放管理意识,排放管理思路从‘单纯控制’转换为‘与成本、效益挂钩’,并从设备和能源部门转向综合性管理部门,加以统筹考虑。”赖晓明说。在程鹏看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是上海应对国际新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布局。下一步,上海要善于用碳减排、碳达峰和生态环境改善来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体系,通过减污降碳的协同治理,使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碳达峰倒逼能源结构优化提速
程鹏认为,对于上海而言,通过碳达峰和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尤其对能源结构的优化将产生倒逼成效。据介绍,今后,上海将完善各部门、各领域的工作协调机制,抓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十四五”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上海市信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佳也于前不久称,为确保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达峰,上海要深入推动低碳转型,能耗增量将主要由外来电、天然气和新能源支撑;要有序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严格控制油品消费增量,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电力比例,城市交通加快电动化进程,工业、建筑和居民生活加大节能力度。
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上海近期低碳发展的重点。《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要继续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完善集疏运体系,优化货运场站布局,进一步发挥水运、铁路等在对外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力度,到2025年力争全市公交、巡游出租、邮政、环卫、公务用车等新增或更新全部选用新能源车。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此,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潘毅群建议称,上海在城区要推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被动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通过更加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运行标识)和超低能耗标准,大幅度提升新建建筑本体的保温性能和能效,提升既有建筑能效,达到减碳效果。同时,大力推动主动式技术,如高效制冷制热设备、高能效的制冷主机、高效热泵机组(用于供热和生活热水),以及机电自动控制系统等的推广应用。
“此外,上海还需要强化对城区(区域)的负荷准确预测技术研发和综合能源规划,着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通过需求响应等技术,提升区域总体能效。”潘毅群进一步强调。
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正当其时
程鹏同时指出,上海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力争建成国际碳金融中心。在程鹏看来,碳达峰和碳中和将为上海带来一系列投资机会。据清华大学估算,仅能源相关基础设施领域2020—2050年的累计投资需求就高达100—138万亿元,带动的其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更是不可估量。
上海市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认为,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枢纽,有着发展绿色金融的先天优势,“发展绿色金融及责任投资,上海正当其时”。记者了解到,当下,上海正将碳金融纳入到金融中心整个框架体系建设中来。在原来“上海金”“上海油”的基础上,将努力打造“上海碳”,增强上海对于全国的碳金融服务功能。而要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的目标,上海亦兼具人才优势和科创优势。程鹏举例说:“上海市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等,均可以推动加快培育绿色发展的新动能与节能降碳环保关键技术创新,打通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助力上海碳达峰目标率先兑现。”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