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应对疫情挑战,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往年更加积极有为:减税降费力度空前、赤字率提高到罕见的3.6%以上,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为疫情防控和经济逐步恢复作出重要贡献。如今,极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过去,面对疫情影响下财政“增支减收”的客观事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新要求,新的一年里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具体落实,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之一。对此,中国网财经采访了著名财税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
今年有望继续减税降费
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据统计,“十三五”时期累计减税降费规模达到7.6万亿元左右。特别是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在财政收支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我国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超过2.5万亿元。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在新的要求下,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将如何安排?贾康对中国网财经表示,今年减税降费在政策取向上仍将延续,但在具体规模上,预计可能达不到过去几年的“峰值”水平。“今年减税降费规模在绝对数上不会太小,但也有可能达不到2020年的程度,或与去年大体持平。”贾康称。
赤字率或略低于去年
每年的赤字率安排是在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终明确。在疫情之前的数年,我国赤字率基本控制在3%以下。欧盟的“马约”将赤字率不超过3%、负债率不超过60%作为所谓的“安全线”。2019年时,我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为2.8%。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各界普遍认为“3%”当破则破。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赤字率提出“拟按3.6%以上安排”。如今艰难的2020年已成过去,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步入稳步恢复上升阶段。那么今年赤字率如何确定?是否可能回到疫情之前的常态化安排?
贾康表示,预计今年的赤字率可能略有下调,但不会大幅下调。“不宜一下子把赤字率降得很低,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了货币政策‘不急转弯’,与之协调配合的财政政策还更多承担着优化结构的使命,就更不能急转弯。”他表示,“估计今年是货币政策强调稳健,财政政策总体态势还是应该积极,这样形成一种配合。”
财政政策从三方面发力扩大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在2021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其中,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财政政策如何发力扩大内需?贾康表示,扩大内需有三个着力点。一个要调动消费潜力,二是调动投资方面的可用空间,三是支持外贸,使净出口有一定的支撑力。财政政策在这三点上都应该有所作为。
对于消费潜力的释放,财政政策应该切实运用转移支付等手段,在社会政策托底、支持低中收入阶层就业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发力,另外也要积极地在发挥再分配“抽肥补瘦”作用方面,以改革来发展和加强再分配的一些创新机制,比如税制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改革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对于调动投资,贾康认为,财政政策亟须注重除了政府直接投资之外,更多地运用创新机制来“少花钱、多办事”,利用政策性融资、PPP等方式,拉动政府体外社会资本的参与,提高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对于政府投资优先支持的行业和领域,贾康表示,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对“两新一重”的支持,在今年仍将延续。政府投资应该在优化结构中,注重补短板,特别是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关的一些改进民生、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方面特别有意义的建设项目,要作为支持的重点。在新发展格局中,内循环为主体,同时又要积极发展外贸,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贾康表示,在这方面财政政策也有很多要领需要掌握好。例如通过政策性融资等一些特定支持手段,来支持外贸企业顺应形势变化,应对挑战捕捉新机会,争取使外贸净出口形成一定的支撑力。
房地产税在“十四五”期间或有实质进展
最近几年里,几乎每到两会前夕,社会上都会非常关注房地产税的相关话题。那么今年两会房地产税会有新的进展吗?贾康表示,估计今年两会房地产税立法有实质性进展的可能性比较小。近期的中央文件和主管部门对于房地产税使用的相关表述为“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而不再是前几年曾使用过的“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及“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我个人一直是主张积极考虑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大的方向是明确的,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样排除一些干扰和阻力,取得基本共识,在(房地产税)立法这方面争取走得快一些。”贾康称。不过,贾康表示房地产税立法在“十四五”期间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在2018年9月公布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房地产税法被列入第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本届人大任期还剩下两年多,也就是在‘十四五’前期,房地产税立法相关工作的启动应该力求兑现。”贾康称。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