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AI的争论是不会休止的。有一部分精英认为AI有非常大的问题,比如霍金,他说人工智能有可能会毁灭整个人类文明。霍金去世前,特别关心剑桥大学的未来研究中心,而这个研究中心的使命之一就是研究人工智能在未来会不会毁灭人类。然而,持相反意见的另一个阵营几乎也同样强大。比如扎克伯格,在人们讨论人工智能可能造成人类末世场景的时候,他说这种讨论是毫不负责的。又比如人工智能领域最牛的华人之一吴恩达说,担心这些事情就像担心火星上的人口会过剩。
精英关于AI未来发展的观点像神仙打架,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自处,却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事实上,要担心的不光是人类的未来,还有人类是否会被取代工作、机器会不会有意识等等细节问题。当我们产生这些惶恐,问题不能得到解答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出路。这个出路就是要意识到,这些专家之所以对未来的前景产生不同意见,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底层信仰不一样。
比如那些预测我们一定会造出有意识的机器人的专家,是因为他相信一个非常基本的假设——人类在本质上是机器。如果人类是机器,那我们当然最终可以建立一个有意识的机器人。而那些认为机器永远不会产生意识的人,也不是因为他是意识专家,而是因为他相信人不可能是纯粹的机械生物。
我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意识问题,而是一个信仰问题。如果谈到信仰,讨论人工智能需要回到历史上、回到整个技术的发展历程上,去解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其实就是人工智能时代必须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宇宙的构成是什么?这是从古希腊以来就争论不休的一个事情。
第二个问题,我们是什么?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问人类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不是一个集体概念,是一个个体概念,是自我的问题:我是什么?
你会发现有关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不是单一答案,全部都是多重选择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关于宇宙的构成,一直有两种思想流派,一种认为宇宙的构成无他,就是原子,单一的物质。从德谟克利特开始就认为,人作为一个人在这里思考,没有什么高级的,就是原子在运动,这叫一元论。另外一派人坚决不同意,说的确有原子,但是人不只是由原子构成的,总还有点别的东西。
科学家几乎都站在第一阵营,科学家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还原,如果不还原,这件事就没办法解释。换言之,人的爱情只不过是一些分子运动,人的意识只不过是一些神经元的缠绕,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证明这一点。但是二元论者认为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相信二元论,有的人会相信一元论?本质上我们把原因归结为他们对现实本质有不同的信仰。我们会说一元论是理性和现代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相信,在理性和现代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多东西是精神的,是原子解释不了的。这就产生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矛盾。
哪怕我们可以证明你跟石头一样都是原子,我跟这个桌子一样都是原子。但是,你可以用一个石头、用一个锤子把这个桌子彻底粉碎,毫无内疚;你用一个锤子砸在我脑袋上,你会毫无内疚吗?显然,一元论和二元论在这里会陷入一个巨大的崩塌。
因此我想说,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方向,本质上需要讨论人类的信仰到底是什么。人类信仰的问题,以往是哲学家们、神学家们的专利,但今天的人工智能把这个问题推到所有人面前,每个人都得考虑这些问题。那些从事人工智能专业的人,尤其需要深思熟虑:你是秉持着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在创造这个东西?这会决定这个东西将来会达到什么程度,会怎么样被应用。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