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太富裕的打工家庭,在孩子身上却很舍得花钱——一双760元的运动鞋只穿一个月,为明星偶像打榜每月花掉1000元……“寒门贵养”“未富先奢”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不鲜见。父母迫于生计,把孩子留在老家或者带在身边,出于补偿心理,或者认为让孩子吃苦是家长没本事,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优越的物质和教育条件,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寒门贵养”并非新鲜现象,但近年来,种种迹象表明,这一经典的“解释模型”的内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所谓的“寒门”逐步变成一个相对的概念,往往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贫穷;另一方面,所谓的“富养”则是变得越来越绝对化。其不仅仅是直接对标“中产化生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能想象吗?一个务工家庭,一个月收入仅有5000元。但是,家里的留守儿童,一个月花费就有上千。动辄就要叫外卖,交粉丝群费、反复购买偶像专辑冲销量月均花销1000元,半夜为偶像打榜……父母常年在外,没有办法陪在孩子身边,只有用钱弥补愧疚,尽可能满足还是一切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当“钱”成了亲情的媒介和体现形式,一切难免会变味和变异。
按照过去的理解,留守儿童,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其消费场景很有限,顶多也就是去镇上商超、网吧等豪奢一般。换而言之,就是“就算有钱也没处花”。然而,时移世易,今时不同往日。现如今,电商、短视频、网络主播以及“应援文化”的勃兴,给留守儿童提供了太多的花钱之处。这群孩子,通常也是“手机带娃”的受害者,他们内心缺乏寄托和依靠,故而就很容易诸如的“网游”“爱豆”“偶像”所吸引。这一群体,是最穷、最孤独的氪金玩家。
打工家庭,哪有什么真正的“寒门富养”,有的只是有心无力的无奈感。维系亲子关系,光用钱补偿,注定只会适得其反。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