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近期监管部门下发通知,要求通过完善信息化手段,对专项债项目实行穿透式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准备情况、项目建设情况、项目运营情况、项目专项收入情况。
一位地方投融资人士称,穿透式监测意味着将动态监测地方财政、相关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单位等各类参与主体,逐个环节跟踪进展,实现对专项债券项目全周期、常态化风险监控,防范法定债券风险。
由于近年来专项债发行规模大幅增加,目前专项债余额已经超过政府性基金收入,蕴含一定风险。对专项债项目穿透式监管是防范化解风险的举措之一,后续或推出专项债绩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中介机构黑名单制度等措施。
何为穿透式监测?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专项债债务余额为12.9万亿,而2020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9万亿——专项债债务率(债务余额/政府性基金收入)达到143%,突破100%。与此同时,专项债在项目储备、申报发行、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
“从近年审计核查中可以发现,部分专项债券项目存在进展缓慢、配置效率低下、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负责人去年12月在一场研讨会上表示,“这既浪费了专项债券资源,也削弱了其逆周期调节作用,更增加了融资成本负担。”
该负责人指出,要强化风险防控,完善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项目收益与融资规模相平衡的风险控制基本原则——通过锁定每一笔专项债券项目风险,实现防控专项债务总体风险的目标。
对专项债项目实施穿透式监测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其依托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实行穿透式、全过程监控。其中,项目准备情况监测主要关注不定期申报的专项债项目及纳入年度需求申报的专项债项目。
项目建设情况监测主要关注项目运营单位招投标情况、专项债安排、配套融资规模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实物工作量情况等。这有助于避免专项债资金闲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运营情况监测主要关注专项债项目资产登记管理单位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实施项目运营涉及的财务收支核算等情况,包括项目自身经营收入、项目营业成本、项目形成资产等情况。
项目专项收入监测主要关注专项债对应项目专项收入实现及缴库情况。
多举措防控风险
在市场人士看来,除了对专项债项目实施穿透式监测外,监管部门近期还将通过一系列举措防控专项债风险。
1月14日,财政部印发《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平台管理办法》。办法提出,地方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办法等制度规定,在公开平台相应栏目及时公开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项目、还本付息、重大事项、存续期管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财政状况等相关信息。
前述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负责人表示,针对专项债目前存在的问题,亟需加快建立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包括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做好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实现管理体系一体化等。“财政部正在研究制定绩效管理办法。”他透露。
“债务绩效管理本质上讲就是为什么要发债、发多少债、怎么管、怎么用、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在专项债领域,就是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提升每一个项目的质量,最终让每个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绩效研究院副院长刘国永表示。
前述财政部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负责人称,已经开始对部分地区的项目披露文件进行抽查,目的是促进债券信息披露的规范性、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要严守法律法规和各类市场规则,坚持职业操守、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切实防范道德风险。
财政部长刘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可持续”主要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适度支出强度。诸多市场人士认为,2021年专项债将回落到3万亿左右。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