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意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将成为2021年中国宏观政策的重要特征。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走势备受关注。处在历史交汇点上的2021年要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如何理解宏观政策的“不急转弯”?今年宏观政策的重点是什么?空前复杂的内外环境中,中国如何把握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138期经济每月谈上,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宏观政策“不急转弯”意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将成为2021年中国宏观政策的重要特征。
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合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并指出这是考虑了经济运行恢复情况,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为了预留空间,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发展质量上。”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韩永文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首先,6%以上的经济增速不是一个计划指标,是预期引导指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应过度追求经济增速。6%以上的增长目标可以引导各方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增长,并为改革留出足够的空间。
其次,6%以上的经济增速是充分考量了国内外不确定性后所确定的目标。一方面,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有不确定性。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各类衍生风险,例如杠杆率的攀升所带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等。另一方面,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仍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再其次,6%以上的经济增速能够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100万人以上。同时,今年高校毕业生将突破900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的就业需求,今年就业压力较大。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增长目标应保持同步。跑得快不一定跑得稳,设定一个相对扎实的经济增速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为有利。
最后,6%以上的经济增速是为了与明年经济增长更好地衔接。若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定得太高,那么明年经济增长的基数将被拉高,不利于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制定,容易影响经济增长稳定性,保持稳定性是为了更好地保证高质量发展。
宏观政策进一步调整完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王一鸣认为,保持可持续性就是要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保持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是在保持基调一致的同时调整财政政策力度。
一是今年的赤字率由上年的3.6%下调到3.2%。3.2%的赤字率较疫情前仍偏高,要逐步恢复到常态还需时间。不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并未改变。
二是适度减少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较去年减少1000亿元。这是由于去年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较大,效果还会持续释放。
三是要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这大大有利于压缩资金到位的时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韩永文认为,财政政策力度的调整是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而进行的适时回归。同时,要保证政策不急转弯,调整力度适当。
“今年宏观政策将在坚持稳健的总体取向的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政策的力度和节奏。货币政策的调整也将会是渐进的。”王一鸣说。
扩内需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王一鸣认为,扩内需要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发力,在需求端要稳定和扩大消费,在供给端要推动创新,以创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
对于如何促进消费回升,王一鸣建议,短期内要关注以下三点。
稳就业是稳消费的关键。稳就业才能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扩大消费才有空间。同时,要适应消费转型升级的新趋势,生产更多高品质、智能化的产品,拓展消费增长的空间。
要发展服务型消费。当前服务型消费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到45.9%,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扩大。
培育新型消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网上零售、在线教育、智慧旅游、远程医疗等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未来也要鼓励新型消费扩容提质。
从中长期看,王一鸣强调,要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加大改革力度,增加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特别是要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同时,要完善住房政策。近年来居民部门负债增加对消费有挤出效应,其中居民房贷增长是原因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这将降低高房价和居民高杠杆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此外,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敢消费的问题。当前医保异地结算和灵活就业人口在工作所在地参与社保等问题仍亟待解决。要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解决居民愿意消费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市场监管,打造规范的消费环境。
在供给端推动创新,以创新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王一鸣建议,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源头,要走到科技前沿,就要将源头转回国内,这对未来我国科技的自立自强至关重要。其次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要依托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形成创新生态。最后要给予创新制度保障。如“揭榜挂帅”制度、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等要继续深化。
“不能关起门来创新,要推进开放合作,最大程度吸纳国际创新资源,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舞台。”王一鸣强调。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