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从昔日的边陲小渔村,蜕变成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40年的时间,深圳发挥了其“试验田”和“窗口”的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成为“中国道路”最为浓墨重彩的缩影。
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指出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站在改革开发再出发的新起点,深圳“不惑”,迎接新的挑战。“过去40年全面建设小康阶段结束后,下一步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深圳继续先试先行,在新时代下,探索出一个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体制机制,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方案》不仅是给深圳的庆生“大礼包”,更是责任和重担。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解决“深圳没有土地”的问题,《方案》还明确了“向存量要土地”的核心,将旧的业态、旧的产业所占有的土地腾挪出来,对深圳乃至全国具有重大意义。
“深圳奇迹”
时代的转折孕育历史的探路者。深圳特区成立以来,经济快速增长,跻身国际现代化大都市。
相关数据显示,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而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万元,比1985年增长31.6倍。财政收入也从不足1亿元增加到9424亿元。
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不仅在经济发展上有了质的飞跃,在政策上,亦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
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圳的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4315亿美元,年均增长26.1%;在国内一线城市中,深圳年均经济增速位列第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深圳成功跻身世界一线城市之列,GDP总量超过新加坡、中国香港,与韩国首尔相当。2020年,全球各大城市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深圳经济却率先反弹恢复,交出亮眼成绩单。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同比增长0.1%,在四大一线城市中率先转正。
在逆境中深圳之所以能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得益于改革开放40年,以高质量的发展在时代浪潮中披荆斩棘,深化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发展厚积薄发的结果。
谈及过去40年深圳特区的发展经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告诉记者,深圳的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之路,是创造“深圳奇迹”的法宝。他认为,其一,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减少干预,帮助深圳很快实现了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改革,由此才带来了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
其二,法治化促进形成了公平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经营和城市管理提供了保障。其三,深圳的国际化为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布局提供包容和开放的环境。此外,深圳与周边的城市开放互动,从承接香港的优质产业,到将制造业转移至东莞、惠州等临深城市,再到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向外扩容。再加上与周边城市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优化分工,形成很强的辐射带动力。
“现在不光是‘试验’,更重要的是‘示范’。”郭万达称,如今的深圳先行示范区可以看成是特区的升级版,是特区的新使命。
在郭万达看来,先行示范区是特区的升级版。深圳作为全国最早的一个特区,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是1.0版本,进入21世纪以后是2.0版本,从2019年的先行示范区到2020年的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就是3.0版本。”
“向存量要土地”
一面是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另一面是随着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深入推进,需要更多的土地供应来实现“产城融合”。那么土地从何而来,是深圳不得不首先面临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深圳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新兴产业在飞速发展,然而可开发的土地却十分有限。
事实上确实如此,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1%、39.0%以及60.9%。第三产业早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据统计,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产业已贡献了深圳85%以上的GDP。
而另一方面,深圳的供地结构还停留在早期的工业化时代。据统计,深圳市域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除去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974平方公里,可开发的仅有1000余平方公里。
张燕生向记者分析,深圳土地资源极度匮乏,此次《方案》的一个核心是“向存量要土地”,将旧的业态、旧的产业所占有的土地腾挪出来,对深圳乃至全国具有重大意义。
住房瓶颈有望打破
那么如何“向存量要土地”?记者在《方案》中留意到,在土地管理方面,中央从简政放权、存量挖掘和制度创新等方面,赋予了深圳更多自主权,多方面缓解了深圳土地紧缺的局面。
其中《方案》特别指出,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支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推进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此外,还支持盘活利用存量工业用地,探索解决规划调整、土地供应、收益分配、历史遗留用地问题。
业内预计,深圳土地市场及房地产市场或将迎来重大变化。张燕生向记者分析,深圳土地资源极度匮乏,此次《方案》的一个核心是“向存量要土地”,将旧的业态、旧的产业所占有的土地腾挪出来,对深圳乃至全国具有重大意义。
“供地结构应该随着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城市地位的变化而顺势调整。在保留好27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红线的前提下,其他工业用地如今都可以调整为居住用地。”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预测,只要将权利给到深圳,加上土地市场化利用的深化、闲置土地处置机制的创新,“深圳的供地瓶颈会缓解,未来住房供求矛盾也会缓解。”
张燕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方案》不仅是“大礼包”,更是一个挑战,看深圳如何蹚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过去40年全面建设小康这个阶段结束后,下一步进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如何在新时代,建立起一个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长效机制,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责任重大。”张燕生表示。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