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合肥先进计算中心建设”“强化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在科技部日前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合肥被提到了6次,仅次于上海的11次。
在科技创新领域,合肥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量足
“合肥是国家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合肥国家实验室率先挂牌运营,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和环境综合研究平台陆续组建运行。
据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7年1月,合肥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时间比北京怀柔还要早上4个多月。截至目前,除了上述三座城市,只有深圳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之所以能拿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块分量十足的招牌,与其在科创基础设施领域的优势密不可分。
资料显示,合肥目前已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并形成了现有装置提升功能、在建装置加快推进、预研设施争取落地的大科学装置接续发展格局。其中,合肥已建成的三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试验装置性能不断提升。同时,持续“沿途下蛋”,“孕育”出了质子治疗关键技术、白血病靶向药物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同时,一批在合肥新建的科学装置也取得阶段性进展: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于2020年12月开通试运行;合肥先进计算中心一期机房已于日前封顶;聚变堆主机设施也正在加快建设。
此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2月底发布的《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通知》,合肥经开区获批为国家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这是继国家级孵化器、大中小融通特色双创载体之后,该区在“双创”领域获得的又一国字号品牌。
“合肥应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新兴产业集聚等优势,在全国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抢占先机。”孔令刚说。
“两心共创”加速科创策源地崛起
在长三角一体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科创策源地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目前,合肥已布局建设量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四个研究院,以及2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面向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合肥正持续保持强大的攻关力度。与此同时,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持续推进“两心共创”,携手沪苏浙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在上海和安徽各自发布的《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以及皖沪签订的年度重点合作领域中,均明确提出以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孔令刚说。
在孔令刚看来,“两心共创”体现了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国家战略意图。
“从原始创新角度看,合肥国家综合中心和张江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在建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均体现国际先进、国内唯一或第一的建设目标,实现以大科学装置群建设构建原始创新能力,以前瞻性科技创新活动带动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孔令刚说,从功能角度看,体现国家科学中心与产业创新中心一体化发展目标。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在新能源、环境、生态与健康等知识创新领域发力。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包含一批“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协同创新共同体、未来产业抚育基地的滨湖科学城,以整合创新资源、催生变革性技术,搭建科学到技术、技术到产业的转化桥梁为目标,有利于形成各具优势的功能布局。
“更进一步看,‘两心共创’立足合肥和上海创新资源,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和协同效应,契合‘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要求,有利于统筹布局前瞻未来的具有国际原始创新引领水平国家实验室,通过建设大科学装置,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集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推进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整合‘G60科技创新走廊’科技创新资源,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展现国家水平的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携手打造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先导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学合作与竞争,协同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和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孔令刚如是说。
不过,孔令刚也指出,合肥目前仍存在综合实力不够强、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问题,“希望合肥能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典范城市,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建成全球科创新枢纽、区域发展新引擎、美丽中国新样板、城市治理新标杆和美好生活新天地”。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