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以及土地的不合理利用、森林大面积砍伐等原因均造成了空气中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会对全球自然和生物系统造成破坏。虽然当前气候变化可能仍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气温上升、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的增加,如2010年俄罗斯森林大火、2019年澳大利亚丛林大火等。
2020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就是将中国的排放通过其他的减排形式进行中和,意味着从2020年到2060年这40年间,中国的碳排放要从目前每年的近百亿吨降低到“近零”排放。
中国实现“碳中和”基本上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碳减排,比如节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等。二是增加碳汇,也就是能够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空气中的碳浓度,通过发展固碳技术或者生物碳汇。比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植树造林等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固定。另外,生物具备强大的固碳潜力,因此有效开发生物固碳可以成为缓解气候变化举措的补充。
气候变化是全球各国应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森林碳汇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应发挥其作用,因此全球应共同努力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另外中国当前既需要继续推进经济发展,也需要在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森林是一项生态资本,同时也是一项经济资本,因此森林碳汇对中国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森林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同时也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必然会受到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碳中和背景下林业碳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森林碳汇因较为直观从而受到较多的关注,而海洋生物、植物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其碳汇功能往往被忽视。森林在管理状况良好的状态下能够吸收并固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每一单位森林在特定时间内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即为森林碳汇。但若对森林管理不善,森林也有可能会成为一项碳排放源。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成为碳源还是成为碳汇取决于管理者是否用心经营管理。
另外,对于森林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发展林业碳汇除了栽种树木的成本之外,几乎不需要额外的成本支出,同时还会有林业产品产出的收益,该举措也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因此在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发生物自身的固碳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重视森林碳汇的发展和管理。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报告指出,全球森林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面积的30%,预测到2030年,全球碳汇能力将达到27.5亿吨二氧化碳/年(预测结果区间为12.7亿吨~42.3亿吨二氧化碳/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20》显示2010~2020年间中国的森林年均净增长量达到190万公顷,森林面积年均净增长为全球第一。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森林覆盖率接近23%,实现了连续30年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
但是,目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森林资源仍然相对不足,且各个地区分布不均,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因此当前必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另外,森林碳汇在发挥应对气候变化作用的同时成本较小,也不会对当前的发展模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早已将森林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规划。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逐渐显现,各个国家开始重视对森林碳汇的发展和管理,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韩国、新西兰、巴西等国家都有正在实施或正在开发的林业碳汇项目。各个国家的碳汇政策主要是基于《京都议定书》的确立和碳交易体系这一政策工具来实现。
美国明确制定森林业主参与碳汇交易办法,规定林主必须经营森林碳汇项目。但由于美国政府气候变化政策的变动,其碳汇政策尚未明确,克林顿政府持有较为积极的碳汇政策立场,并尝试构建相应的碳汇机制。在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成为其中的缔约国,并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承诺,主张通过碳汇市场交易的手段实现减排目标。
然而,到了布什政府时期,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并且公开反对《京都议定书》,认为其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奥巴马政府时期积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加快与各国之间的气候谈判与合作。再到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从各个时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态度可以看出,美国气候政策或是碳汇相关政策并不明朗。相反欧盟国家对待气候变化的政策一直处于较为积极的状态。欧盟积极推动《京都议定书》的签署和生效,在2005年欧盟成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成员国之间可以使用清洁发展机制,其中森林碳汇是清洁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大利亚政府2014年7月废除碳税、实施减排基金后,大量林业碳汇项目成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力军。巴西积极推进森林碳汇发展,明确指出需要关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再造林以增加碳汇,希望能够减少毁林造成的碳排放。目前国际上各国对森林碳汇的政策主要基于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并未有较为明确的关于发展森林碳汇的政策。
中国2004年开始森林碳汇试点项目,并在2007年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明确了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之后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提出要大力发展森林碳汇。在国际会议的承诺和目标激励下,中国各项碳汇林项目开始深入推进。2010年8月,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加森林碳汇,标志着中国发展林业碳汇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实施了多个碳中和林项目,并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完成碳汇林面积达120多万亩。
除此之外,中国一些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积极参与森林碳汇项目,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如中国绿色基金会和蚂蚁金服的“蚂蚁森林”项目、诺华制药的“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等。“十三五”期间,中国开展和推进各项造林、绿化等项目,并将其与扶贫相结合,成立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同时推进扶贫和国土绿化行动。
需要创新森林碳汇商业模式
由于之前缺乏碳中和的共识,森林碳汇商业模式相对有限,满足今后碳中和要求,需要更多创新。当前对于森林碳汇的交易一般都是基于核算认证后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展,核准该项目的碳减排份额多少,再根据份额的单价进行出售。目前被英国BP集团收购部分股份的美国最大碳减排开发商Finite Carbon,通过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种植树林的费用,获取碳排放配额,然后将配额向造成污染的企业出售。因此如果企业需要林业碳汇额度,可以通过向Finite Carbon公司购买额度,对于树木的种植、碳汇项目的开发认证都由Finite Carbon公司完成。
Finite Carbon是北美领先的森林碳补偿交易开发商和供应商,致力于向业界提供最高质量的森林抵消项目和开发服务。森林土地所有者作为公司项目的合作伙伴,所有项目发行风险和费用都由Finite Carbon公司进行承担,当项目成功注册并获取碳排放额度后,公司通过出售该排放额度可以获取项目收益。目前该公司在全美共有49个森林项目,超过300万英亩的可耕林。截至目前,公司项目已经完成7960万的碳抵消额度的供应,并向土地所有者交付了超过5亿美元。
中国也有类似的森林碳汇项目开发商,如中国农林低碳控股有限公司、北京碳汇林科技有限公司等。通过对森林进行开发,或对低产林改造,实现较大的人工造林面积,新生林即产生相应碳汇价值,在对森林碳汇项目进行认证后,每年所递增的碳汇指标即可在全国碳汇交易市场平台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经营收益。
当前中国森林碳汇交易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不同地区的碳汇交易各有不同,根据相关资料梳理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一是当地林业局与投资公司合作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并在碳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例如,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与相关投资公司合作已完成多次林业碳汇交易。
二是建立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农户可以直接获取相关收益。如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主办的临安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通过华东林权交易所平台购买农户森林经营的碳汇,农户可直接获得经营森林的收益。在该交易体系下,个人也可以购买碳汇额度来抵消个人产生的碳排放。
三是企业自行购买认购碳汇林,如贵州电网公司直接向拥有林地的农户认购碳汇树木3.6万株,按照每棵树每年3元的碳汇价格,购买资金也是直接到达农户手中。
除此之外,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向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直接出售林业碳汇项目,目前已交付了第一笔基于碳核证标准的林业碳汇,核证减排量共计25.46万吨。还有国际合作开发的森林碳汇项目,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瑞士诺华集团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开发林业碳汇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四川省最大的林业碳汇项目。
如何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的作用
中国森林碳汇的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是重要的经济资产和环境资产,作为林业产品可以产生经济价值,作为生物可以固定二氧化碳,除此之外生物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发展林业可以为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经济收入,同时在碳交易市场的平台上,林业通过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实现其经济价值。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的作用,有如下主要建议:
首先,林区分区管理可以充分实现森林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可以划定林区的一部分用于森林产品、生物能源和其他生产活动;另一部分作为碳汇林加以保护,以实现收益最大化,在环境治理中应充分考虑森林碳汇。中国森林破坏已经得到重视,不会再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来发展农业。进一步,政府应充分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将林业纳入缓解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中。
其次,需要探索可以商业化发展的森林经营模式。中国林业经营模式目前主要包括单户经营、联合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等模式。应根据资源特点、市场风险和经济收益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在选择经营模式时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碳中和背景下,林业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随着森林资源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林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林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加强林业生态资源的科学经营等要求,推动林业发展商业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如何推动林业经营模式的改革,有学者提出需要根据中国林业的特点,分为国有林区、平原绿化区、防护林区、城市林业和自然保护区五大类别分别制定经营模式。其中平原绿化区、防护林区、城市林业和自然保护区主要是实现林业的环境效益,是不能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的。
国有林区需要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应制定和采用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林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对于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有些企业将森林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以自然资源的经营和维护为中间目标对商业模式进行变革,从最初传统的林木产品销售,到目前形成从种苗培育、林木种植、林产品加工到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林业一体化商业模式,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最后,推进森林碳汇的发展并有效发挥森林固碳能力的经济效益,需要构建完备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平台。中国在2011年形成了七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之后在2017年开始构建全国碳交易市场,需要进行碳减排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取节能技术进行减排,或是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配额来抵消自身的排放量。碳市场的建立给碳排放超标的企业更加灵活的应对机制,同时给森林碳汇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平台。
森林作为一个有效固碳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也需要市场平台来实现其经济价值,可以避免乱砍滥伐、占用林业用地发展农业的现象。碳市场能够更有效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对其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有效价值补偿。
所以,林业的经济效益包含林产品的效益和碳汇实现的经济效益两方面,其发展的商业模式选择需要充分考虑森林碳汇的开发。林业的分区管理或许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方式,在林区设立专门的碳汇林和生产林,基于不同林区的经营目标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