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GDP)10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3.5%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国民经济情况。数据显示,中国GDP首次突破百万亿元新台阶,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7%左右。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是否如期实现各项经济目标?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后,2021年中国经济如何迎风上扬?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对此进行了解读。
突破
GDP突破百万亿元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2020年,我国GDP达到1015986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宁吉喆表示,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二季度GDP增长3.2%,由负转正。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
对内来看,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突破了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成就举世瞩目。对外来看,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过去一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持续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
过去一年,国内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开放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载人潜水艇“奋斗号”下潜突破万米,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科技创新的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增就业1186万人全年就业目标超额完成
GDP宏观经济数据背后,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过去一年,我国民生保障是有力有效的,突出表现在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是就业扩大,二是价格总体稳定,三是收入继续增长。”宁吉喆指出。
在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在物价方面,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在备受关注的“肉篮子”问题上,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猪肉产能的持续恢复,使得连续上涨了19个月的猪肉价格在四季度明显回落,整个食品价格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呈回落态势。
在收入方面,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进出口超32万亿元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三大需求之间,有涨有跌,实现了动态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消费总额同比下降,但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了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消费仍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从增量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增强。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三季度加快了3.7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消费需求的动力也将进一步恢复。
从进出口来看,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货物贸易正增长的经济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占到30%以上,高于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
宁吉喆表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潜力。我国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世界最大的,这将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下一步,我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三驾马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展望
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并且完成的情况好于预期。”展望2021,宁吉喆表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显现。未来,中国经济向好有五大因素支撑。
一是物质基础雄厚。目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工业增加值超过30万亿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保障作用增强。这些是2021年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支持经济持续恢复、确保人民基本生活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是产业体系完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1年,面临不确定性的考验,我国完整的生产协作体系和配套能力将会继续发挥有效作用。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新的一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发展的立足之地和回旋空间。
四是科技实力强大,我国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研发投入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五是人力资源丰富。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居世界前列,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技能人才达到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也居世界首位。这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撑。
宁吉喆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1年经济增长率预期或超3%
2020年,我国实现了超预期的经济增长。对此,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18日举办的“国是论坛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到,14亿中国人的巧干加实干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表示,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之间协调性非常强,这是一个非常抢眼的亮点。
2021年,中国经济预期会达到怎么样的增长目标?宗良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建设很重要的一年。
具体来看,中国有14亿人口,现在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很好,我国又开始需求侧的管理,这么一来,需求可能成为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的力量。2021年,消费有望迎来较快速度的增长,甚至可能达到10%左右的增长,投资有可能达到6.5%左右的增长,出口或会受到影响,但仍会保持良好态势。
白景明认为,2021年对中国来讲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还将保持平稳态势,增长率将超过2020年,3%以上是可预期的。白景明强调,中国经济基数比较大,经济增长背后是物质耗费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能有多高的增速还取决于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循环的把握。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