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朱永坚团队,突破技术难关,成功研发了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利用超声成像替代X射线检查,让进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和医生,不必再遭受辐射危害。
脊柱脊髓相关疾病,已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以椎间盘突出为例,几乎每6个成年人就有1人发病,其中1/5的患者需要医疗干预。定位精度要求极高的脊柱微创手术,最常用辐射透视定位的方法,但这给医患双方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辐射风险。
早在2016年,宁波市民曹卫兵的妻子,在怀孕3个月时,突然腰部疼痛,下肢肿胀,剧痛甚至让其无法平躺入睡。由于担心对胎儿造成影响,这对夫妻在宁波、上海跑了十几趟,才做完了最基本的检查。
经过相对无害的磁共振检查后,曹卫兵的妻子被诊断为腰椎管内肿瘤。肿瘤压迫到神经,从而产生剧痛。如若放任病情发展,很快会引起大小便失禁、双下肢瘫痪。
微创手术切除肿瘤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术中X线透视的精准定位。但射线所带来的辐射,会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几乎所有医生给出的方案都是,引产后再切除肿瘤,或者两个手术同时进行。
此时,曹卫兵夫妇深陷于放弃孩子的纠结与绝望之中,直至他们求医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医疗组。
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朱永坚随即想到了超声,这种无辐射的成像方式。
他与超声科主任黄品同通力合作,用B超引导的图像融合技术来定位病灶,历经数小时的反复研究,终于顺利完成手术。最终“大小健康”,曹卫兵的孩子以六斤四两的体重平安出生了。
在极度依赖术中透视辐射定位的脊柱脊髓微创手术中,能否彻底解决普罗大众的辐射困扰和帮助孕妇这样的极特殊患者?曹卫兵夫妇出院后,朱永坚向更深的方向思考了起来。
超声能广泛应用于脊柱吗?由于人体组成和结构复杂、呼吸运动影响显著、骨骼成像质量欠佳,脊柱超声的应用一直严重受限。
为此,依托浙江大学的多学科资源,朱永坚就这一想法与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诸多课题组反复探讨,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超声成像机理技术研究+深度学习图像处理+契合手术场景的自动化成像导航”的技术方案。
朱永坚团队提出人机共融的协作理念,自研了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系统,确保获取标准化、高质量的超声图像;团队建立了一套神经网络学习模型,发掘、提取超声和CT图像特征,实现了脊柱超声图像与术前CT图像的高精度匹配;此后,他们以自主研发的基于自动化超声扫查成像的导航系统,开展了脊柱脊髓微创手术节段初定位的临床测试,获得了显著的成果。
4年的时间, “孕妇来访”已经不成问题。自研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系统已有2台成熟样机,迄今已顺利完成40例胸腰段微创手术的节段定位工作,通过了临床金标准的检验。
朱永坚说,“我们希望能填补脊柱脊髓微创手术无辐射导航的领域空白,我们要把微创技术带给最基层的广大患者,我们会继续走下去的。”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第五届广济创新项目大赛中,脊柱手术导航从临床十几个学科的近4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了一等奖的桂冠。这些年,通过广济创新项目大赛成功转化落地的项目有11项,7个项目正在转化对接中。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说,对于广大临床医生而言,创新的意义,是能不能用创新真正帮助到患者,比如减少并发症、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疾病治愈率、延长生命。
在滨江区政府的支持下,脊柱手术导航项目也将走进杭州高新区,吸引更多的医药投资机构和生产企业前来,帮助项目完成转化,更好地造福更多的患者。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