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紧急而神秘的电话会议,拟斥资数亿元重金回购的利好,仍然没能“稳”住南极电商的股价。1月6日,南极电商股价再度下挫,收盘大跌6.49%,单日成交量也显著放大,全天成交27.1亿元。
值得监管层关注的是,在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前,董事长张玉祥在电话会议里竟然提前向机构透露回购的消息,这是否已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镁光灯再度聚焦到南极电商的业务上。在服装服饰行业,南极电商的“AB面”尤为扎眼。A面,高毛利率、低费用率、低库存、轻资产、现金流充沛等指标,都在述说一家优质公司的传奇;B面,品牌授权的模式、高频的品类扩张,却遭受到品质管控、侵权纠纷、甚至财务真实性等质疑。二级市场的剧烈波动,无疑让投资者更加聚焦于B面。靠经营品牌高速成长的南极电商,能度过这次信任危机吗?
情急护盘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召开交流会安抚机构、出回购方案表明态度,这样都没能托住股价,而且成交量显著放大,显示投资者对公司的疑虑并没有消减。”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
面对卷土重来的“造假传言”,南极电商1月5日晚公告,宣布拟以不超过15元/股的价格实施回购,回购总金额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7亿元。公司称此举是维护广大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事实上,在上述公告发布前,已有部分投资机构提前知道了这一“重磅”利好。
在1月5日下午召开的机构交流会上,张玉祥中途突然中止原有话题,向参会机构披露了上述回购信息。尽管参会机构在交流会上未提及有关“造假传言”,但张玉祥讲到,“以高额回购回击对我们所谓造假的质疑,让投资者安心、放心。”
与此同时,某券商也快速推出了研究报告,称“本次回购或体现管理层对公司前景的坚定信心”,并维持“买入”评级。
在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前,董事长提前向机构透露回购的消息,是否已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而从1月6日股价表现来看,高额的回购计划以及券商报告的力挺,并未起到让投资者安心、放心的“疗效”,南极电商股价依旧未能改变往日颓势。
作为南极电商的掌舵者,张玉祥在本次交流会上向投资机构描绘了公司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并称:“公司在传统纺织服装行业走出了‘300亿魔咒’,今年很有信心挑战500亿。”
市场显然还没能理解张玉祥的“展望”,经过连日下跌,南极电商最新市值已跌至250亿元左右,较前期股价高点腰斩过半。
更现实的问题是,此前扎堆持有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若未减持,则面临着浮盈大幅缩水或浮亏的窘境。
南极电商2020年三季报显示,汇添富成长焦点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汇添富蓝筹稳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报告期末分别持有公司股票3718.15万股、3200万股,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社保基金四二三组合也持有3600万股。此外,全国社保基金四一六组合、全国社保基金四一八组合也跻身前十大流通股东序列。
据公司最新披露,至1月4日,汇添富成长焦点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已退出前十大流通股东,汇添富蓝筹稳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数量下降至2895.55万股,社保基金四二三组合也有减仓。
诉讼缠身品控警报频响
近年来,南极电商以打造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而知名。南极电商“轻”到什么程度?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固定资产仅604.46万元,同期的账面货币资金高达21.27亿元;公司总资产55.8亿元,净资产50亿元。
然而,这家矢志成为“世界级消费品巨头”的独特公司,能将靠“卖吊牌”走向全世界吗?答案尚未可知,但旅途肯定不易。可见的醒目“路障”,就是缠身的诉讼。
天眼查显示,2019年以来,林心如、关晓彤、张若昀等明星以及多家影视文化公司,纷纷将南极电商告上法庭,案由皆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南极电商核心子公司南极电商(上海)有限公司卷入的诉讼更多,案由涉及不正当竞争纠纷,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侵害商标权纠纷等。据天眼查显示,截至1月6日,该公司被起诉的开庭公告就有34条,起诉他人或公司的开庭公告有28条。
比如,2020年7月,上市公司罗莱生活将南极电商(上海)和南通锦芙秀纺织品有限公司一起告上法庭,案由为侵害商标权。
光鲜的另一面则是,南极电商不断细化品类再授权,“卖吊牌”的生意越滚越大。截至2019年底,合作经销商总数为4513家,授权店铺5800家。从品类看,南极电商的日用产品几乎无所不包,纺织服装类之外,已经延伸到剃须刀、热水壶、按摩器等产品,“万物皆可南极人”的戏称由此而来。
然而,品类“跨界”,很难规避质量管控的风险。据公开信息,2018年以来,南极电商旗下品牌屡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从蚕丝被、内衣、棉服、童装、冲锋衣到电推剪、卷发器、按摩棒,均有产品被列入质检黑榜。2020年9月,因产品存在缺陷,南极电商(上海)还召回了南极人牌五面取暖器。
有券商研究员认为,南极电商的轻资产模式优势很明显,但缺点也十分突出。其中,授权店铺和经销商的数量直接影响着GMV(成交金额)的大小,这就要求公司要不断维持授权店铺和经销商的数量高增长的“神话”。与此同时,轻资产模式下的生产外包,也使得产品质量难以把控,进而使得品牌形象受损。如果品牌持续受损,失去消费者信任,无疑将走入“品牌受损-授权厂商数量下降”的反向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到企业长期发展。
发展失衡风险早已暴露
最迟在去年四季度,南极电商已经注意到了公司存在的风险。
据公开信息,2020年12月15日,在公司股价连续多日下跌之后,张玉祥等公司高管在接受机构调研时坦言:“公司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发展速度过快,很多匹配的东西还未跟上。解决方法是需要与客户长期的沟通,与商家共同进退,从精神上和组织上帮助商家解决痛点。”
南极电商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今后不再采取单一传统的授权模式,会从传统的授权、合资、投资三个角度来定义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公司还提及,对于居家百货、生活电器、食品宠物等增长品类,公司还在不断挖掘新品类、新爆款的潜在增长机会。在阐述发展思路后,公司对外鼓劲称“南极电商的增长才刚刚开始,公司有信心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
不过,从之后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公司高管的这番表态,不仅未能挽回投资者的信心,甚至还可能起到了反作用。2020年12月15日至今,公司股价累计下跌超过30%。
回到资本市场,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轻资产、多现金、高利润的南极电商,真的有“护城河”吗?此外,一家高成长、高盈利且账上有充沛现金的公司,给投资者足够的获得感了吗?
从分红数据来看,2015年至2019年度,南极电商借壳上市后共计派现仅两次,总计约4亿元。
“其实外界对公司的质疑不无道理。从财报来看,公司盈利状况良好,经营性现金流良好,为什么不给予投资者同等的分红回报,钱都到哪里去了?”有市场人士对此称。
回到经营层面,2020年南极电商营业收入同比增幅的剧降,是高速成长期后的全面“失速”,还是调整期后“提挡换速”?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