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电商陷造假质疑 张玉祥:我是学法律的 我会去造假吗?

  南极电商(002127.SZ)于1月12日晚间回应了此前网络盛传的公司体外循环造假“PPT”事件。南极电商表示,所有数据都截取自电商平台官方数据,真实、可靠、可溯源。

%20

  同时,南极电商还透露,%202020年总GMV销售额已突破400亿元。GMV,即指南极电商经销商(南极共同体)在电商平台销售该公司品牌产品的成交总额。

%20

  1月12日,A股全线大涨,但南极电商股价早盘即告跌停,收盘时仍未撬开跌停板,股价收报9.23元,创8个月以来最低价。2021年开年以来7个交易日,南极电商股价累计下跌32.5%。

%20

  第一财经记者此前与南极电商董事长张玉祥沟通时,其表示南极电商不可能造假。

%20

  不过,联系南极电商此次的回应,以及历史信息,记者发现,南极电商对造假传闻依然是澄而不清。

%20

  另外,1月以来机构持续抛售南极电商,由北向资金陆续接货。据1月以来三次龙虎榜数据,南极电商机构席位累计抛售金额超过6亿元,买入金额为0。北向资金合计买入约4亿元。

%20

  “我是学法律的,我会去造假吗?”

%20

  据第一财经记者拿到的资料,南极电商所指“PPT”或源自兴业证券研究员此前撰写的一份研报。

%20

  研报中有一段关于“体外循环造假的识别”段落,该PPT以某某电商为例,讲解如何识别资金体外循环,其中引用客户和供应商名称显示即为南极电商财报数据。

%20

  第一财经记者试图联系研报作者,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不过,自2018年上述“PPT”在网络流传以来,南极电商资金体外循环和商业模式的质疑文章时有出现。至2021年头两个交易日股价闪崩时,质疑达到最顶峰。

  “我90年代就做生意了,”1月8日晚间,张玉祥与第一财经记者电话沟通时回应称,“我学法律的,我会去造假吗?”

  张玉祥于1998年创建“南极人”品牌,并于2010年12月成立南极人(上海)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多家媒体曾报道,张玉祥于1997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

  2015年,南极人(上海)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更名“南极电商”,2016年借壳新民科技上市。

  上市之前,南极电商由自产自销模式,全面改换成品牌授权的商业模式。

  2020年总GMV销售额已突破400亿元,2019年公司GMV为305.59亿元,依此计,2020年财年南极电商GMV增长率为31%。南极电商近几年GMV增长速度较快,而2016年时公司GMV还只有72.06亿。

  第一财经曾在2020年6月28日发表《解密南极电商GMV暴增异象:经销商频变脸,子公司玩隐身藏玄机》。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南极电商经销商销售数据和GMV业绩数据打架;多家南极人重量级店铺不停更换经营者、店铺经营者注册地址和名称经常变更,上下游供货商、经销商之间存在难以解释的资金往来,以及明显的人事关联,还存在资金通过个人账户走账的迹象。

  澄而不清,自相矛盾

  针对前述“PPT”的质疑,南极电商12日晚间作出8点回应。不过记者发现,在几项重要的回应中,南极电商存在自相矛盾和澄而不清的情形。

  其中,针对公司净利润非常高的质疑,南极电商称,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品牌综合服务业务,该业务模式为收取品牌综合服务费,主要成本构成为采购的辅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因此毛利率较高,2019年南极电商本部业务(品牌综合服务业务占比85%以上)毛利率达92.70%。

  所以,“PPT”质疑的是净利润超高,而南极电商回应的是“毛利率数据”。

  此前“PPT”质疑,公司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例上升且波动较大。“**电商非常重视二级市场对于其应收账款数额的关注,经常通过将应收账款挪到其他流动资产或者流动资产差额的手法让应收账款数据变得符合二级市场的预期。”前述研报曾质疑称。

  南极电商针对有关公司财务数据质量差、应收账款占比重较高的质疑也作出回应称,2018年及2019年,南极电商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1.61%、20.21%,整体比例可控并且逐年下降。

  但可以看到,南极电商回应的是收购“时间互联”这家公司后的应收账款数据,收购“时间互联”之前和收购期间的应收账款数据波动,南极电商并未回应。

  此外,前述“PPT”还质疑,2017年公司收入和GMV较2016年大幅增长,公司员工数量不增反降;2017年,前台的销售员工数较2016年减半,中后台的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却增加。

  但南极电商未回应遭质疑的时间区间,而是以2018年至2020年末的员工数据作为回应。南极电商称,公司本部员工数,2019年较2018年净下降8人,2020年较2019年净增加175人。南极电商亦未回应上述PPT中关于销售员工减半和中后台员工人数增加的质疑。

  南极电商还回应了关于此前增值税的质疑。“PPT”质疑,通过税务角度计算的公司当年应缴纳的增值税金额远远低于通过财报角度计算的增值税金额。

  南极电商则回应称,公司绝大部分营业收入的销项税率为6%(归属服务业),并非此前第三方论述中税务角度计算的17%的销项税率,(PPT的)计算逻辑有误。

疑点六:供应商和客户高度重叠

  对于供应商和客户高度重叠的质疑,南极电商回应称,公司的前店后厂模式,使得公司存在生产商与经销商重叠的情形。

  南极电商表示,在产业链合作模式上,生产商与经销商存在重叠,多为前店后厂模式,且生产商与经销商均为公司的客户。该模式有利于实现供应链的快速反应,终端店铺直接将消费者需求快速反馈给上游工厂,实现用户直连制造(C2M)的最短路径。

  南极电商称,生产商、经销商与公司共同组成南极共同体公司。公司在阿里渠道上30%~50%为前店后厂模式,在拼多多渠道50%~70%为前店后厂模式。

  不过,有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南极电商的解释令人困惑——“既是‘前店后厂’模式,怎会按6%来缴纳增值税?如果是传统的‘前店后厂’模式,又怎会有92%的毛利率?”

  据南极电商公告,公司本部业务包含品牌综合服务业务、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自媒体流量变现业务、保理业务等。也就是说,公司本部业务,并不包含“前店后厂”业务。

  “南极电商描述的公司主营业务,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吊牌’,并不提供商品,所以并不需要后面的”工厂“或”代工厂“。这‘卖吊牌’和‘前店后厂’,完全是两个行业。”上述专业人士认为。

  考虑到澄清公告中,南极电商称其毛利率高达92%以上,且绝大部分营业收入的销项税率为6%(归属服务业),也表明南极电商主要业务为收取品牌授权服务费,而非按17%增值税税率收取的“前店后厂”,即生产加工(或委托生产加工)、销售模式。

  另外,此次澄清公告还透露,截至2021年1月11日,张玉祥先生累计质押52,993.50万股,累计净融资14亿元。

  其中用于归还和置换认购(包括定增认购)的借款5.3亿元;3.20亿元用于2017年并购时间互联100%股权);2.44亿元用于借壳上市、新民科技出售相关资产;1.62亿元为张玉祥先生个人日常开支,其中,用于缴纳个人所得税款项约为1.5亿元。

  机构继续出,北向资金继续接

  1月8日,南极电商发布股票回购方案,拟在6个月内以超过人民币15元/股(含15元/股)的股价回购总金额不低于5亿元、不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股票。

  显然,回购方案未能止住南极电商股价跌势。此前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张玉祥关于公司股票下跌的看法时,张玉祥曾表示,“我是做生意的,不关心股票。我们要老关心股票,这个公司搞不好了”。

  据1月12日深交所龙虎榜盘后数据,该交易日两机构席位卖出3亿元,再加上1月4日和5日两日龙虎榜数据,三次龙虎榜机构席位合计卖出金额为6.22亿元,买入金额为0。

  机构在卖,深股通在买。1月12日,深股通买入2.39亿元,并卖出6380万元。此前第一财经记者统计,1月4日至6日,深股通净增持南极电商合耗资计超过2.5亿元。

  粗略估算,1月前7个交易日,深股通增持南极电商合计耗资超过4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南极电商1月4日公布的最新前十大股东持股数据显示,明星基金经理傅鹏博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新晋成为南极电商第八大流通股股东。

本文来源: 每日商业报道 文章作者: 每日商业报道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下一篇

  瑞达期货1月12日晚间发布2020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2.4亿—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8.66%—131.77%。   对于2020年度业绩大增原因,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