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信证券将有15只公司债到期,其中9只集中在下半年。%20
1月5日晚,券商界“一哥”中信证券宣布其规模达到800亿元的公司债获证监会批准。这是2021年伊始获批的第一个巨额再融资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信证券将有15只公司债到期,涉及金额382亿元,其中9只集中在下半年。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信证券的财务杠杆率接近5倍,虽然在国内证券业处于偏高水平,但和国外大型投行相比,中国证券行业杠杆率处于低位,券商融资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不过,券商公司债已然加速。2020年全年券商公司债发行达到1.67万亿,其中普通公司债8752.81亿元,相较2019年增长了92.23%。专家认为,证券公司发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
800亿公司债获批,年内面临382亿到期
1月5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证监会批复,可以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面值总额不超过800亿元的公司债券。该债券为分期发行,首期发行自同意注册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其余各期债券发行,自同意注册之日起24个月内完成。
也就是说,中信证券最晚于2年内发行完800亿元公司债。这一巨额数字引发外界关注,但实际上此事早有端倪,贝壳财经记者根据统计,2020年中信证券发行的公司债达726亿元,仅比当前获批的金额低了74亿元。
对于证券公司发行公司债的空间,根据《证券法》,证券公司公开发行公司债,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而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中信证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797.46亿元。
中信证券在公告中未明确说明资金使用内容,记者查询其2020年公司债募集用途看到,此前包括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根据实际业务需要灵活使用资金,主要用于发展资本中介型业务。
高额的发债也引起人们对中信证券偿债压力的关注。2020年三季报显示,中信证券多项借款迅速提高。其中,短期借款为132.60亿元,相比2019年末增加79.07%;衍生金融负债为316.05亿元,相比2019年末增加125.88%;长期借款9.68亿元,相比2019年末增长152.54%等。
从公司债来看,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中信证券将有15只债券到期,涉及金额382亿元。其中,73.6%的公司债将于下半年到期,涉及金额281亿元。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中信证券的财务杠杆率接近5倍,虽然在国内证券业看来偏高,但与国际投行相比还处于偏低水平。
粤开证券研究院高级策略分析师李兴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中国证券行业杠杆率自2016年后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20年行业杠杆率为3.06,较2016年低点上升了15%,但与外资投行动辄10倍以上的杠杆率仍有较大差距。
证券公司发债为何加速?
去年以来,证券公司发债明显提速。根据数据,2020年全年,市场共发行证券公司债券(包含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654只,发行额1.67万亿元,其中券商公司债共发行8752.81亿元,相较2019年的4553.3亿元增长了92.23%。
对此,李兴认为,目前证券行业向重资本化发展趋势明显,从政策端看,两融制度优化等一系列政策改革在加速行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对券商资本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收入端看,证券行业资金业务重要性显著提升。
此外,目前处于证券行业监管宽松创新周期,市场整体上行,券商业绩连续增长,2020年上半年证券行业净利润831亿元,超过了2018年全年,证券行业业绩向好有助于提升券商融资成功率。
李兴告诉记者,公司债发行速度也反映出券商通过发债融资扩张资本规模。在监管鼓励行业龙头做大做强和马太效应作用之下,资本实力更强的券商有望获得更多业务机会,通过杠杆率提升获取更高的净利润规模,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贝壳财经记者根据统计,从存量债券来看,截至2020年末,市场现存证券公司债券793只(包含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债券余额1.90万亿元,涉及发债主体77家。其中,证券公司债738只,规模1.75万亿元,约占全部存量债券的93%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头部券商,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海通证券等20多家券商公司债规模超过百亿。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证券公司发债规模有望进一步增长。在他看来,一是2023年前,证券公司每年均面临大规模的债券到期;二是近年来,证券公司经营模式逐渐“重资产化”,业务扩展和盈利模式转型,增强券商通过补充资本金来加速业务扩张的动力;三是监管的相关调整也利好证券公司债务融资。
不过,据他介绍,国内券商在融资渠道丰富性和融资成本方面均不如国际大型投行,目前国内券商主要融资渠道为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借款和债券融资,而国际大型投行融资渠道包括抵押融资、无抵押债务和存款。
“在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融资劣势极有可能成为国内券商与外资投行竞争时的短板。”李兴表示,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提升行业杠杆率,改善券商资本结构,长期来看有望提高证券行业ROE水平。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