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轨道交通28号线(CBD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批复。一条地下交通轨道将由西北向东南成为斜贯北京CBD区域的“大动脉”。目前,项目已被列入2020年北京市政府重点工程计划,并计划于2025年建成。
北京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北京CBD”),是北京国际金融与商务功能集聚地。在改革开放40多年间,区域从萌芽起步日臻完善,逐步从老工业区发展成招商吸引力位列全球第7位的中央商务区。然而,随着区域招商极速裂变,传统交通配套走向饱和,筑梦天堂终难逃围城之困。于是,贯通北京CBD的28号线与17号线成为“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建设的轨道交通项目。在盾构机日积月累掘进中,北京CBD正悄然更变模样。
从“大北窑”到“登顶之战”
在9月举办的2020年北京CBD论坛上,《助力提升CBD吸引力白皮书2.0》正式发布。德勤亚太首席战略与创新官谭瑞表示,今年,全球局面迎来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侵入重塑了全球经济、贸易环境以及社会、生存环境。从最新发布的白皮书看出,当前北京CBD已跻身世界顶级商务区,中国也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当前,北京CBD正角力全球招商引资的“登顶之战”。据5月发布的《2020全球商务区吸引力报告》显示,在精选的21个顶级商务区中,北京CBD吸引力排行位列全球第7位。然而,中央商务区的建成并非朝夕之功,CBD身后同样背负着老工业区经年累月的转型积累。
上世纪80年代,CBD区域还是一片工业区,烟囱耸立、机器声轰鸣。1984年11月,一纸合资建设与经营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随后,北京金属结构厂和高压气瓶厂原址被渐次拆除,自此“大北窑”开始阔步迈上国际化道路。
1985年,高101米的中信国际大厦开业,人们习惯性称它为“巧克力大厦”,这也成为彼时北京的最高建筑;1990年,209米高的京广中心建成,被誉为“京都摩天第一楼”……
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商业机遇也纷至沓来,CBD发展快车蓄势而发。与首都经济“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同步调整,北京CBD由2000年前以化工、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为主导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以国际金融为龙头、高端商务为主导、国际传媒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路走来,北京CBD从初现雏形逐步进入全面规划、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一座国际化现代商务中心区正加快形成。2019年,CBD功能区内外资企业突破1万家,占全市的近1/3。汇集世界500强23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9家,占全市的50%。国际金融机构过百家,占全市的70%。CBD已拥有40个领域前十强的代表性企业238家。
即便是在疫情初期,CBD区域仍在持续引资赋能。据了解,一季度区域通过线上对接、云服务等多种方式顺畅项目对接,引入了首普投资、橡树资本、中信城开等重点内外资项目。同期落户高质量企业37家,外商投资企业60家;前2月,区域实现税收超过200亿元,实现区级收入近45亿元。税收过亿企业22家,同比增加5家。税收过亿楼宇29座,与去年持平。
迈出围城困局
然而,区域行业报告的相继“出炉”,也悄悄撕开了伴随区域极速扩张的喜悦与阵痛。
房地产咨询公司仲量联行发布北京房地产市场回顾报告称,2016年,已有日均超39万人在该区域写字楼内办公,流动人口密度达4万人/平方公里;预计2020年,这一数字将升至52万人;2025年,该区域出入上班族可达60万人次。
由于区域办公体量超1000万平方米,人员流动相对集中。周边公交、地铁、京通快速等交通高度饱和。以28号线沿途的国贸站为例,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公开披露,国贸地区每天客流量超过30万。晚高峰公交发送量达10万?20万人。
2019年,《北京CBD国际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提出用三年时间,推进国际一流的CBD建设。然而,对比其他发达国家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国际一流CBD考验着资本实力、营商环境,也意味着区域布局面临着重新规划和系统升级。
《2020首都发展报告》提出,北京棋盘式的道路结构深刻地影响了轨道交通的分布形式,站点也基本依照棋盘状整齐排列、均匀分布,市中心没有呈现出相比于其他区域更密集的车站数量。而以柏林、巴黎、东京为代表的城市大多呈现出放射状的分布态势,这样的线网结构自然地形成了站点密度的差异。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分析指出,CBD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经济规模和工作、居住人口,交通压力巨大,现有的几条轨交无论从运能还是运力方面在交通高峰期已经达到了极致,几无潜力可挖,因此新建和加密CBD地区的轨交密度以及改造提升与优化现有轨交网络是完善CBD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为CBD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交通保障的必要举措。
为疏解CBD地区交通堵点,早在28号线酝酿成行前的2015年,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曾披露,相关部门正研究规划短距离区域性专用地铁线。据了解,28号线建成后,2025年、2032年和2047年日客流量将分别达到12.45万人次、16.59万人次和27.02万人次,客流强度分别达1.4万人次/公里、1.9万人次/公里和2.3万人次/公里。
多点开花 协同津冀
今年10月发布的《商务中心区蓝皮书: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No.6(2020)——CBD:引领中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统计,2019年,北京CBD地区生产总值超1500亿元,其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国首位,拥有国安龙巢、星库空间等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优客工场、得到、宝宝树及便利蜂等独角兽企业12家。
根据此前针对北京CBD提出的产业融合发展计划,到2020年,北京CBD以高端商务为龙头,以金融和文化为两翼的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在京津冀地区发挥核心枢纽作用,成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全国性CBD。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落地,“三城一区”成为北京未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承载区域,国贸CBD之外,“亦庄科技型CBD”“城市副中心金融CBD”将共同拼凑未来北京三大CBD的城市版图。
“北京CBD过去是辐射带动引领北京,将来一定不仅是北京的,而是整个京津冀的,要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认为。
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指出,北京发展“高精尖”的同时,城市需培养适宜产业发展的完整配套。通过打造产业链的方式,带动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提高三地产业协作水平,进而降低成本也使得产品更具竞争力;同时,针对市内发展文旅等产业,也可通过规划的改进,将思考格局置于更大的区域空间,辐射带动周边更多地区共享项目成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京津冀区域产业区域分工格局逐步形成,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放眼全市,北京CBD转向“高精尖”的进阶之路也是北京升级改革的剪影和可复制的有效经验。
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据此前市发改委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2019年,当地创造GDP总额达3.5万亿元。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24.4%和23.8%;同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8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当前,产业转移升级和协同发展已成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支撑。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继续推进,其第三产业主导地位已十分明显。截至2019年,北京创新驱动发展指数连续八年提升。全年中关村(000931,股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6.5万亿元,增长10.5%;其中实现技术收入13061.3亿元,增长16.9%。
与此同时,天津、河北着眼于强化精准承接。据统计,2019年,天津积极打造“1+16”承接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502家;河北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要素等资源,京津产业向河北转移,2019年,共承接京津单位964个。
而根据前述产业融合计划,到十年后的2030年,区域内现代服务业与京津冀地区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将基本建立,成为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世界级CBD。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责任编辑:冉笑宇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