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疫情冲击和世界范围经济低迷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领先全国复苏。2020年前三季度,珠三角9市中有7市GDP率先“转正”。
而这一切背后,是粤港澳城市群进入湾区融通发展时代,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合作质变为网络式多向融通发展。
2020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供给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大湾区主要城市间将实现1小时通达。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交通日益便利之余,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各项惠企政策的不断出台,身处其中的企业除了深耕主业之外,亦逐步将产业触角延伸,寻觅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20年6月17日,历经约34个小时的出坞、浮运、系泊、安装,粤港澳大湾区跨海工程——深中通道项目海底沉管隧道首节沉管与人工岛暗埋段对接成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取得重大建设进展,彰显了中国在沉管隧道建设领域的“智”造水准。
据了解,深中通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过江通道。项目全长约24公里,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有效释放广东当前的区域交通路网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岸产业互联互通以及各类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硬联通”和“软联通”水平,推进大湾区城市群深度融合发展。
2020年11月30日,经省政府批准,广清城际(花都站至清城站)、广州东环城际(花都站至白云机场北站)两条线路正式运营。至此,“轨道上的大湾区”再下一城,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渐行渐近。此外,珠机城际(一期)的开通运行为粤港澳大湾区增添一条轨道交通黄金通道;横琴口岸旅检通道的正式开通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一条新的“超级通道”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的背后,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到2035年,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对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报告曾指出,多层次铁路网络将在推动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引领珠江口内湾地区核心资源,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布局优化,以及巩固和强化大湾区国际枢纽门户地位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为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
202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结合“十四五”规划研究,提出拟将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城际和市域(郊)铁路作为重大工程纳入“十四五”规划,整体推进建设。
据介绍,上述三大区域“十四五”期间计划新开工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共1万公里左右,到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群1至2小时出行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要基本建成。
抢占湾区发展先机
“从短期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城镇化空间依然很大,人口与产业虹吸效应也明显好于其他区域;从中长期看,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全球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佳兆业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刘策对记者表示,非常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前景。
实际上,2020年房地产企业纷纷加速布局大湾区,抢占发展先机。
同策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前11月,拿地TOP30的房企在大湾区总计获得173宗涉宅用地,拿地面积达到1189.78万平方米,总拿地金额达到3358.28亿元。其中既有碧桂园、佳兆业、万科等本地房企,也有龙湖、阳光城此类外来房企不断发起挑战。其中,保利发展拿地金额超300亿元,达到322.56亿元,成为大湾区拿地金额最高的房企。此外,碧桂园前11月共获取17宗涉宅用地,成为获取地块最多的房企。
作为以深耕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的企业,佳兆业以多元化方式不断扩充大湾区土地储备,奠定了在湾区的龙头地位。截至上半年,佳兆业总土地储备约2680万平方米,总货值超5800亿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是其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目前大湾区占总土储备面积的52%,货值近4000亿元,其中深圳、广州两大核心城市占总土储货值约50%。
同样发轫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国奥园,利用先发优势,成为大湾区领先的健康生活综合服务商。目前,中国奥园已完成大湾区9+2城市全覆盖。奥园已成功获取 50 多个城市更新项目,40 多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额外贡献可售资源约人民币6587亿元,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占95%。
作为湾区建设的一份子,2020年11月,持续深耕粤港澳大湾区21载的时代中国发布了“时代中国在湾区”9城百盘生活蓝图。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时代中国的总土地储备约为218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储占比近90%。 目前,时代中国在粤港澳大湾区房地产市场占有率已名列前五。
历经22年的稳健发展,从广州起步的敏捷集团深耕珠三角,布局粤港澳大湾区项目超70余个,实现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6大湾区城市布局,覆盖了城市住宅系列、CBD商业系列、城市综合体系列、文旅度假系列四大产品线。不仅如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辐射带的城市,如阳江、梅州等具有中长期发展潜力的城市,敏捷集团也计划抢先大力布局,并持续深耕。
打造多元增长极
“十四五”时期,大湾区又迎来新挑战、新机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三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其中明确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
如何寻找“新的增长极”,实现既聚焦又多元化发展,是每一家有志深耕大湾区的房企在思考的问题。CRIC数据统计,百强房企中97%布局了产业多元化战略,自2017年至2019年,30家重点房企多元化业务营业收入的平均占比由11.94%提升至12.06%。
在多元谋变方面,碧桂园2020年持续加码。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如果说把主营业务当成老虎,新业务就是翅膀。”目前,碧桂园以地产、现代农业、机器人为基本业态的“三驾马车”,形成了高技术装备、产业技术升级、日用品产销、科技新城的完整产业链。
截至2020年9月,碧桂园旗下成立两年多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已经递交专利有效申请2500多项,现有在研建筑机器人50多款,其中35款已投放工地测试,填补行业空白。此外,在现代农业领域,通过与地产业主业和机器人产业的协同发展,碧桂园逐步搭建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结构,以碧优选社区门店为主体的终端销售,形成了商业模式上的闭环,在现代农业市场中掌握新的话语权。
随着房地产市场由“增量开发”为代表的增量时代,逐步进入到以“存量运管”为标志的存量市场,城市更新也成为房企多元发展的新赛道,大湾区则成为城市更新的主战场。
以佳兆业为例,从第一个旧改项目深圳桂芳园起航,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佳兆业在旧改储备方面,储备项目占地面积达4200万平方米,预计货值高达2.6万亿元,99%都位于大湾区。其中深圳旧改占地面积占比27%,有112个项目;广州占比36%,中山占比20%。此外,像以旧改起家的富力地产、2019年刚刚布局城市更新业务的龙湖地产,都将旧改的首秀舞台选在大湾区。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