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要从杭州二手房平台的新功能说起。
8月18日,已经存在了5年的“杭州市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毫无防备地上线了“个人自主挂牌房源”这一新功能:房东得以跳出中介局限,在政府背书的平台网站上自主上线房源信息。
“这标志着杭州的二手房自主交易有了更规范、更安全、更便捷、更完善的线上官方新渠道。”杭州住保房管局表示。
8月20日,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注意到,该平台已经上线了“个人自主挂牌”功能,并开放登录后的用户添加信息。个人房源与委托经纪挂牌房源并列显示,不过由于前者上线数目较少,尚未完整展示房源信息。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平台并不能取代房产中介行业。
不过,投资者却似乎一直看空贝壳的未来业绩增长。上述平台上线的消息一出,8月19日晚间,中概股贝壳股价下跌了15%左右,市值蒸发了约230亿元人民币。
同时,本月正值贝壳上市一周年之际,而与上市之时相比,公司股价已经跌去大半;与上市后的最高点79.4美元/股相比,截至23日,贝壳报16.11美元/股。
不讨喜的财报
据了解,在证券资讯平台,也有不少投资者认为,贝壳股价如此大幅下跌是被“错杀”。
回顾贝壳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增长”仍是最大的关键词。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总交易额(GTV)达到了2.29万亿元,同比增长72.3%。截至6月30日,贝壳存量房业务GTV为1.33万亿元,同比增长70.1%;新房业务GTV达8417亿元,同比增长70.7%;贝壳新兴及其他业务营收12亿元,同比增长68.9%。
交易额的增长,来自于贝壳的门店数目和第三方门店交易规模的扩张战略。今年第二季度,贝壳找房平台连接门店数量同比增长25%至5.29万家,其中约30%的新增门店来自现有门店店东创业。人员上也是一样。截至2021年6月30日,贝壳现有548600位经纪人,上半年的同比增长达到了20.3%。
不仅如此,为应对繁复的市场变化,贝壳还实行多元发展策略,其中就包括切入家装业务。财报显示,贝壳自营“被窝家装”在北京完成单量同比增长十倍以上,Home SaaS系统实现销售、BIM设计、交付、供应链、中台管理等五大模块落地。贝壳甚至已经走上了收购道路。今年7月,公司宣布与圣都家装达成协议,将收购圣都100%的股权,总对价不超过80亿元人民币。
在二手房交易增长几乎陷入停滞的背景下,新兴服务和其他服务的崛起或许能为贝壳找房带来全新的增长点——但遗憾的是,关键利润数据的滑落,还是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财报数据显示,贝壳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1.16亿元,同比缩水达到了60.69%;调整后净利润16.38亿元,比去年第二季度的29.51亿元也有44.49%的降幅。公司毛利率仅为22.1%,相比去年同期的32.5%,下滑了10.4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低毛利率一直是贝壳的痛点。2018年-2019年,公司毛利率一直在24%左右徘徊,与之对比,贝壳最大的竞争对手安居客近年来毛利率均高于90%。
长期存在的“增收不增利”的焦虑被一次次“佐证”,即使增长依旧,资本市场似乎正在抛弃贝壳的前景。第二季度财报以及半年报公布后,贝壳股价毫不意外地再次下跌。8月12日,摩根大通将贝壳评级从跑赢大盘下调至中性,目标价从86美元下调至24美元;8月16日,评级机构Goldman Sachs亦将贝壳评级从买入下调为中性。
诸多利空出现
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注意到,对于贝壳面临的盈利能力不足、股价下跌困境,更多业内人士将其归咎于外部因素作用,而非内部问题。
首先是反垄断的阴霾。观察贝壳一年以来的股价持续走势,可以发现 今年年初开始的一波下跌走势期间,正是国家出拳重点治理互联网公司反垄断的时间段。2021年4月10日,阿里巴巴被市场监督总局开出了182.28亿元的巨额罚单。从今年6月25日以来,贝壳的股价就跌去了六成。
贝壳作为互联网中介巨头,各种反垄断的传闻就没有停过。7月底,一张关于政府要求房产中介抽佣率“不得超过当地社平工资的3倍”的截图广为传播。
更有来自同行的施压:4月10日,贝壳的劲敌58同城董事长姚劲波在社交平台公开喊话,点名贝壳找房通过垄断大搞“二选一”,呼吁国家下场整治贝壳找房。
8月12日,贝壳半年报发布之后的电话会议中,贝壳CFO徐涛表示,关于反垄断,“首先再次澄清,目前为止公司没有被反垄断调查”。“贝壳在5月,和其他33家企业一样,及时提交了自查整改报告。”他指出,“贝壳始终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范围内运营。”
此外,如果说反垄断是互联网公司面临的通病,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则是贝壳面临的“独家考验”。
202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密集调控、政策频出。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房地产调控多达352次。中介业务与楼市紧密相关,调控的密集带来的是消费者购买资格、购买欲望的下滑,自然也就带来了贝壳们的“至暗时刻”。贝壳也在财报中承认,“成屋销售市场受到一系列市场降温措施的影响,导致成屋交易收入对总净收入的贡献相对较低”。
具体来看,首先,国家对二手房市场的监管。2月份,深圳首创“二手房指导价”,要求银行按照指导价格贷款;7月9日,上海紧接着开启了二手房挂牌价核验政策,未通过价格核验的二手房源,将无法对外发布。
监管成效相当显著,数据显示,深圳2月至6月二手房成交量分别为4166套、6789套、4877套、3027套、2575套,除了3月份数据反弹,深圳其余几个月交易量均低于5000套;至于上海,新政实施当月全市二手房成交不足2.4万套,相较于1月份4.5万套的成交高点,几近腰斩。
一般来说,成交量大跌,价格也会不可避免地松动,房产中介的盈利和生存直接受到了挑战。据深圳房地产中介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深圳市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同比下滑了11.8%。
其次,在新房业务方面,贝壳也是力不从心。对比二手房业务,贝壳新房业务佣金率在2.7%左右,而二手房佣金率只有1.47%,新房业务可谓是贝壳的“利润蛋糕”。也正是新房业务的持续增长让其挺过了2020年这一倍感压力的上市之年,实现了大幅盈利。
但是,进入2021年,贝壳的新房业务却遭到了房企们的集体“抵制”。房企认为,贝壳存在“店大欺客”的嫌疑,由于贝壳掌握了大量客户,而贝壳抽佣又导致成本太高,一些中小型房企根本耗不起这些代价,纷纷自己卖房,如恒大推出的房车宝,富力、世贸、阳光城和新城等公司均已推出类似产品。
除了房地产公司自己开始卖房,新房市场开始出现新房供应萎缩的迹象。据“燃财经”报道,继8月6日深圳宣布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止后,已有天津、青岛、苏州、济南、杭州等多地发布公告,官宣第二轮集中供地延期。拿地不赚钱,甚至亏钱,让房企们畏手畏脚。甚至有房企在上半年一宗土地都未拍下。
贝壳新房业务这一现金奶牛,面临诸多不利变动,未来业绩增长存在变数。
中介行业仍不可或缺
其实,无论政策监管趋严,还是房地产市场降温,贝壳管理层的态度似乎都相当淡定。他们给出的理由很简单:这是市场周期使然。
贝壳找房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彭永东表示,行业每三年一个周期,房价会在这个过程中稳定有序上涨,一个城市的成熟度也在变化,比如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尾开始,房价出现波动,对应的监管政策则会出台。
“每个城市都有稳定的交易量,前两年围绕交易量上下波动相对稳定,第三年交易量和价格大幅上涨,市场均衡被破坏,就会出现相应的政策,市场逐渐降温,直至下一个循环。”他曾对媒体表示。
他的“市场周期论”亦被解读为:市场并不用过度忧虑近段时间的调控政策。
但是,无论市场走势如何,中介近期遭遇的困境,让市场周期之说,显得有些无力。更何况近日的杭州市推出的“个人自主挂牌房源”,这极大削弱了房产中介在市场中的地位。
与北京、上海等地此前的类似平台不同的是,杭州这回的做法相当彻底。杭州二手房交易平台彻底升级了传统市场监管模式,在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二手房交易,由管人、管事、管行为变为管平台、管数据、管信用。
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高房价导致高佣金的房价恶性循环有望被新模式的推出打破;更有媒体认为,一旦官方房产中介平台被全国推广,贝壳利用房产交易信息不对称获利的空间将大幅压缩,业绩将由此大受影响。在杭州新政登上热搜之后,不少购房者都对中介费的减免感到期待,表示“如果推广至自己的城市,肯定会选择官方平台”。
“去中介化”的时代真的会到来吗?贝壳的命运如何?
对此,杭州市房产市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房产市场科科长胡萍莉表示,此举的主要目的便民,为个人房东卖房提供一个全新的售卖渠道,不会要求个人在平台挂牌后不允许投放在其他中介平台上。她还表示,“如果涉及到按揭贷款、产权调查等专业服务,目前来看还无法绕开中介”,因此中介也不可能被完全替代。
但是,每日商业报道(www.bizvcw.com)注意到,在股吧评论区,相关讨论激增,投资者人心惶惶:“全国实行,贝壳会怎样?”,“支持政府取消中介,政府搭台,降低房产交易成本,为民做实事!”,“官方售房平台要革中介的命?”……
“智能机用惯了,还会去用老年机吗?”这是股民针对贝壳最新的一条评论。“老年机”会是贝壳的未来吗?贝壳自己或许也不清楚。截至发稿,贝壳尚未对此事做出评价。
声明:《每日商业报道》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